腸「長」才能健康「久久」 短腸症開刀前 降低感染為關鍵

iStock-513254018

2002年出生的小A,出生14天時開始有含膽汁的嘔吐、體重下降,由成大醫院小兒外科醫師賈書悌收治,發現罹患大腸神經節減少症,造成「短腸症候群」因而腸阻塞,無法靠進食獲得營養,於是開始用注射的全靜脈營養來維持生命。

腸道是人體吸收養分的唯一重要器官,但是腸道可能會因為扭轉、壞死性腸炎、先天性巨結腸症等先天或疾病、意外等,造成部分甚至全部損失,這時,人體無法再經由口腔進食吸收足夠營養,得經由靜脈注射的全靜脈營養維持生命,就被稱為「短腸症候群」,簡稱短腸症。

一般人的腸道,小腸長度可達6、7公尺,大腸長度則為1.5公尺,當小腸被切除70%-75%時,腸道的長度減短,會造成營養消化吸收功能減少,無法提供身體所需,會產生包括有腹瀉、體重減輕、脫水、體液和電解質失衡,及各種營養素吸收不良等症狀。且短腸症患者若是攝入高糖份、高澱粉類的食物,可能造成代謝性酸中毒酸血症。

導致成年人短腸症候群 (SBS) 的原因大部分為:腸繫膜血管阻塞、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放射性腸炎 (radiation enteropathy)、外傷、腹部外科手術的併發症;小孩則可能是腸扭轉、腸閉鎖等原因所造成。

短腸症的治療

短腸症的患者可能面臨了終身依靠靜脈營養維持生命,或是透過腸道延長術、腸道移植來改變身體狀況。「不過,就算要進行手術,通常也不說開刀就開刀,在評估階段,患者仍然需要使用靜脈營養注射,」賈書悌提到。

短腸症照顧準則 降低感染機率

在能做自體小腸延長手術,贏回腸道自主前,短腸症的患者,大部分需要靠靜脈營養維持生長,一用就是數年、甚至數十年。致力於短腸症照護已近11年的賈書悌,依據短腸症人工血管的特性及居家需求,逐漸發展出中心靜脈導管人工血管的4No1R1S照護準則,並於2012全面應用。

4No1R1S原則為:

  • No air:人工血管中無氣泡
  • No blood:人工血管不回抽(血)
  • No dead space:扎針螺帽做好完全消毒
  • No dust:在扎針期間不碰觸窗簾及談話,避免落塵及噴沫
  • Repeat:重複3次以酒精及消毒溶液徹底消毒扎針部位,以達無菌
  • Skin intact:依據皮膚狀況,交替使用不同敷料,力求維持皮膚完整性

賈書悌指出,根據從2012至2018年8月的統計,依4No1R1S準則照護的患者,感染率為0.104/1000天,遠低於過去短腸症兒科患者中心靜脈導管平均2-13.6/1000天的感染率,亦低於近3、4年內發表文獻的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率。

延伸閱讀:

無法根治的腸道「克隆氏症」 嚴重甚至導致小腸破裂

肛門流血不一定是痔瘡 有可能是不易根治的「潰瘍性大腸炎」

便秘問題有苦難言 中醫:便秘有3種 3款茶飲保你順暢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