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長輩吃飯總是要花2小時以上⋯其實吞嚥困難應該這樣做!

照片檔 ID:971659640

「餵飯最久的一次是6個小時,我餵了20分鐘休息一下、20分鐘休息一下,稀飯漸漸出水,滴滴答答,很難餵,我就碎念、媽媽就生氣了、我就更生氣、媽媽也更生氣,最後就不吃了。」楊貴媚說著照顧中風的媽媽這麼多年來,因為餵飯而造成的身心疲累。

吞嚥困難插管後,到底能不能拔掉?

「其實有一半的安養院患者,是可以拔掉鼻胃管的!」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直言,很多吞嚥困難的確是做不到恢復,但有些人其實插管只是過渡期,卻缺乏有效的照護跟訓練,導致「管子拔不掉」。

「根據統計一頓飯平均要餵2小時以上,比如失智的人,為了餵食方便,我們會準備好吞的食物,但通常都弄得不太好吃,而且受限安養院的人力,也沒辦法很細心的餵。但其實越失智的人,要準備他越喜歡吃的食物,因為失智症頭腦沒那麼好,他只願意吃自己喜歡的食物,如果願意煮好吃的食物、願意等待他們吞嚥,其實不需要鼻胃管。」

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也說,失智症患者有吞嚥困難,通常是已經到了中晚期的時候,「他們不喜歡糊糊的食物,喜歡有咀嚼感的食物,比如米漢堡,所以現在有些產品可以添加在食物裡,讓食物可以塑形、看起來像魚,但吃起來是滑順的布丁,而且裡面還有酵素,可以讓食物好消化、不會黏。」

王雪珮說,其實有些人是因為其他感染或疾病,來到醫院治療2個星期,因為年紀大了、肌肉退化快,出現肌少症、導致暫時性的吞嚥困難,不過醫師可能就讓他們插著管出院,再也沒有拔掉。

「所以我們希望告訴民眾,管插上去還是可以拔的,當前期的治療完成,可以去找復健科醫師、或是耳鼻喉科評估,甚至撥打長照專線1966,讓語言治療師到家裡來評估。」王雪珮說。

吞嚥困難怎麼訓練?

王雪珮說,雖然大家可能會先想到要改變食物、弄軟一點,但其實食物的改變如果不是變好吃,反而會降低吃東西的欲望,而且稀飯等流質食物放久了容易出水、更容易造成嗆咳;如果用勾芡的調糊,放久了會變硬,更難吞嚥。

「第一會先從改變姿勢開始,可能頭側一邊比較好吞,就可以側一邊吃飯,調整食物味道跟溫度,來刺激長輩的味覺,再來才是改變食物質地形狀、搭配吞嚥運動進行。」王雪珮說,因為餵食的時間都會比較長,比起讓食物軟化,第一優先要選擇比較不會改變質地形態的食物。

(影片來源:語言治療全聯會發行)

比如南瓜泥、酪梨牛奶、豆腐等可以置放、又有一定濃稠度的食物,就是很好的選擇,王雪珮說,「在挑選食物時,可以從4個角度來看,食材硬度與軟嫩度,還有黏度、也就是食物的附著性,會不會黏在口腔或是咽喉,最後一個是內聚力、凝結性,也就是在嘴裡不會化開、分散的食物,避免嗆咳。」

王雪珮說,吃飯時,就算再難餵,也都建議1小時內要吃完,「因為超過1小時,肌耐力會下降,嗆到的風險開始變高,而且時間拖太久,等於那餐的熱量只吃了6~7成,營養還是不足。」如果真的在時間內吃不完,可以買專給吞嚥困難患者食用的布丁,是高蛋白、高熱量的食品,至少補充到足夠的營養。

而日常的生活居家保健,可以鼓勵患者多說話,王雪珮說,「其實有些患者還是愛吃東西的,所以可以利用吃東西的誘因,來鼓勵他們多說一點話,因為說話可以刺激肌肉。現在我們也在推行大聲說話的運動影片,可以訓練肺部、喉部肌群,而且跟著美女一起運動,老人家都很願意做。」

延伸閱讀

長輩吃東西時一直流口水嗎?小心吞嚥困難的7種症狀!

吞嚥異常自我檢查 避免長者因口腔問題罹患肺炎致死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