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氏症日。帕金森氏症(又稱巴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因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導致患者會出現無法控制肌肉顫抖、肢體僵直、動作緩慢等症狀。而帕金森氏症目前的治療有分成2種,一種是藥物治療,一種是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的手術治療。
得了帕金森氏症該怎麼辦?
高雄醫學大學神經學教授楊淵韓說,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平均會在55歲左右發病,而20年後有80%的人會因為神經細胞死亡的沉積,演變成失智症,所以控制症狀、減緩這種神經退化,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對於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還是會以藥物為主,因為還找不出可逆的方式,只能減緩退化,對患者來說,用最簡單的方式,比較能保存生活品質;而另一種經由電極刺激的手術治療,畢竟還是一個風險,對於前期的病人不太會考慮使用。
帕金森氏症的藥物選擇
目前帕金森氏症的藥物分成多巴胺的替代品、刺激多巴胺受體、減少身體分解多巴胺的酵素等,而楊淵韓說,目前最常使用的藥物是左多巴,因為最便宜、效果又很好,但可能會有比較強的副作用,不建議初期或年輕的患者就開始使用。
不過藥物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還是會慢慢失去效果,楊淵韓說,醫師們會盡力讓患者的藥物使用量不要增加,但如果症狀還是慢慢退步,就必須試著使用其他的方式,像是增加劑量,或是評估中重度、日常生活失調的患者是否可以使用手術治療。
帕金森氏症的分期
- 第一期:只有單側出現顫抖、肢體僵硬等症狀。
- 第二期:雙邊都出現活動上的症狀。
- 第三期:平衡力開始下降。
- 第四期:慢慢無法自理日常生活,但是還能自行走路。
- 第五期:必須靠輪椅才能行動。
視丘下核的深部腦刺激術是什麼
視丘下核的深部腦刺激術是一種高難度的手術,將精密電極植入兩側的視丘,讓電極能在腦部進行長期刺激,達到替代神經傳導的效果。楊淵韓說,有的患者接受手術之後完全不用服藥,有的是用藥減少,有的卻完全沒效果,差異很大,所以手術前的評估非常重要。
即使要透過手術來治療,也必須是對藥物有反應的患者,楊淵韓說,因為沒有反應的患者表示他並不是典型的帕金森氏症,可能是小腦萎縮症或是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造成的「帕金森氏症候群」,只是症狀相似,成因並不相同,手術自然也沒有效果。
再來,對於有其他腦部疾病,像是失智症、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患者,進行手術可能導致症狀更嚴重,即使有針對失智症患者做經顱電極刺激的研究,但楊淵韓說,都還只是個案報告,並沒有證實有療效。而這項手術費用需要100萬元左右,雖然可以申請健保給付,也只能給付一半,台灣目前也只有100、200例左右,還不是盛行的方式。
延伸閱讀
巴金森病不是只會抖 台大醫生:「臭臉」也可能是症狀!
手莫名其妙一直抖,是帕金森氏症還是其他問題?
研究發現:維他命B3可以預防帕金森氏症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