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到底阻塞了百分之幾 才需要裝支架?

照片檔 ID:999350286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的健康大敵,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5、106年連續兩年,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人數總和,已超過癌症,而國人10大死因中,與「三高」關係緊密的心臟血管疾病,在最近10年的死亡人數成長率,是癌症死亡人數成長率的近3.5倍。

血管年齡愈高,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越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心血管會逐漸老化,原本柔軟有彈性的血管變得硬化、甚至堆積廢物、脂肪沉積而變得狹窄,如果是因為飲食習慣不良,又缺乏運動,就更容易讓心血管提前老化。像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三高,以及抽菸等不良習慣都會造成血管硬化,而營養代謝不良所產生的高同半胱胺酸,或是壓力大造成內生性自由基高,也會加快動脈血管硬化的速度。

因此,人體動脈的僵硬度代表了血管年齡,「血管年齡」越高,反應動脈僵硬度越高,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越大,同時還會影響各個器官的血液供應,各種病症自然會接踵而至。

45歲到50歲動脈血管就可能阻塞到50%

一般而言,人體的冠狀動脈在30歲以前很少有明顯阻塞,即使男性從40歲後,血管開始出現脂肪堆積,血管內徑還未必受影響,不過45歲到50歲就可能阻塞到50%,隨著年紀愈大、狹窄程度往往愈嚴重。而女性受到荷爾蒙的保護,一般會比男性晚10年發生血管阻塞的狀況。

血管阻塞程度可以透過測量脈波傳導速度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

而要想知道自己的血管年齡,也就是心血管的硬化與阻塞程度,依據現在進步的醫學科技,可以透過測量脈波傳導速度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來確認動脈血管硬化的程度。一般而言,建議40到50歲的人可以考慮開始進行這些檢查。

脈波傳導速度可以直接反映動脈心血管硬化的程度,硬度越高,傳導速度越快,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心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就會增加4成,而且在越年輕的族群越明顯。至於頸動脈超音波則是測量頸動脈的內中膜厚度(IMT)做為動脈硬化的指標,正常參考值為(年齡/100+0.3)mm,內中膜厚度每增加0.1mm,爆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增加15%。

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可以更精確診斷動脈阻塞程度

此外,如果要更準確的知道自己動脈血管的健康狀況,也可以選擇進行需要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現在多半使用256切以上的高速電腦斷層來做掃描。即使冠狀動脈的直徑只有0.3~0.4公分,但只要血管阻塞了10%,即可經由電腦斷層掃描被發現。

而如果檢查結果正常,5年內不用再做;如果阻塞程度在25%到49%,2到3年後再檢查即可;如果阻塞達50%以上,就建議立即就醫進行治療,並評估心肌是否有因此而缺血。不過,這項檢查健保並不給付,自費約需2~3萬元。

不過,如果沒有進行健康檢查來確認自己的動脈血管健康狀況,一般來說都是等到已經出現不適的症狀,比如走路或運動時感覺喘、悶,心口像有大石頭壓住的感覺,才會去醫院求診,而這時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多半已達50%、甚至是70%以上。

血管究竟阻塞到什麼程度才需要侵入性治療?

有血管阻塞問題的患,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究竟阻塞到什麼程度才需要介入治療?一般而言,如果冠狀動脈血管阻塞程度超過70%,就會進行氣球擴張術或是置放心血管支架。但對於血管阻塞程度達到50%的病患,到底該進行侵入性治療,還是繼續採取藥物治療,就要靠著其他更精密的檢測方式來判定。

但有時候因動脈血管攝影容易受血管走向、角度等因素影響,不易判斷血管內真實狀況,就可以進行「血流儲備分數」(FFR)測試,即是用細小的壓力測量導線進入冠狀動脈血管後,施打冠脈擴張藥物「腺苷」藥物,再計算血液通過狹窄處的前端(正常點)與遠端(病灶點)之間的壓力差,如果有明確壓力差,代表狹窄處確實造成血管功能上阻塞,進而判斷血流經過是否正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術風險,也省下可觀醫療資源。

如果血管阻塞程度在40%以下,理論上都可以靠藥物治療或持續運動來改善或維持,若檢查時測出血管阻塞程度在10%以下,其實未必需要藥物治療,靠著運動與調整飲食就可以改善阻塞狀況。

延伸閱讀:

當心你的額頭與耳垂上的皺紋,可能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心肌梗塞可能不是痛在心臟  而是這4個你想不到的部位

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補充這4種維生素就對了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