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於交友軟體的想像是什麼呢?是約炮軟體?還是可以找另一半的對象?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都代表「我們是在貨架上被篩選的物件」。而HEHO君在《網上交友有風險!研究發現使用交友app更容易有自虐傾向》中也提到一份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使用交友軟體的人更容易「自虐」,或許就是因為這種「被評分」的感覺。
交友軟體呈現了「黑鏡」的評分制度
美國影集《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有一集〈急轉直下〉(Nosedive),那是一個評分制度的世界,人們每次的相遇都要給對方一個「0~5分」的分數,有點像是我們現在使用的FB評論、Google評論,但更細微落實到每個人身上。
在劇中,女主角一直想讓自己的平均分數衝到4.5分以上,好用比較便宜的租金租比較高級的房子,但在過程中,她雖然一直努力的對每個人微笑、按讚,卻一直沒辦法讓自己分數衝高,還因為自己一直虛情假意的過生活,而感到痛苦不堪又疲累,後來因為忍耐不住、爆發情緒,評分一路下滑、最後還鋃鐺入獄,真的非常慘。
而影集也呈現了,其實那個評分不是建立在真實、互相了解的基礎上,很多人都是依照第一印象評分,或是為了得到高分也給別人高分;這種情況在交友軟體中也是如此,在個人資料的頁面可以看到照片、簡歷、一小段話,但這並不是真實的「人」,而是營造出來的形象,我們看著這些照片選擇「Yes」或「No」,其實也是一種評分。
所以為了得到更多的「Yes」,玩交友軟體的人可能會很認真的減肥、拍照,或是營造自己的形象,而為了趕上這輛「速食愛情」的列車,快速達到想要的目標,手段就會變得非常激烈。
交友軟體帶來的自虐
比如減肥,有玩交友軟體的人用減肥藥、用催吐、禁食的比例比一般人高,而他們在被評分失敗的時候,反應也比一般人激烈。
比如在交友軟體中,如果某個人持續一段時間,都在送出個人資料之後就被刷掉,這時候就像走在路上,就頻頻被路人打1、2分的分數,代表自己是個失敗者、魯蛇、沒人喜歡的人,可能會出現自卑、怨恨、報復心態,跑去罵別人是「外貌協會」,開始仇女或仇男,或是再也不願意跟別人相處,把自己關起來。
事實上,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是集體社會中必然有的狀況,但交友軟體把這種「焦慮」變得聚焦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並把它放大;比如我們可以在外貌、個性上、能力上等不同的面向獲得大家的認同,但交友軟體變得只有外貌、或是只開放一部分個性跟能力的標準,同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再是面對面的,是透過螢幕跟螢幕,就像在挑選商品。
人身為「人」的價值感變得低落,在交友軟體上挑選「人」的動作,其實跟在購物網站上瀏覽、下單差不多,人變得就像商品一樣,只是一個「東西」。因為是被動被挑選,所以也失去了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只要有新訊息就想回、沒有新訊息就很焦慮,等於被交友軟體給綁住。
不過想要擺脫這種狀況,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方法,只能透過其他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減低被拒絕、被挑選的價值低落感。像是可以多在現實世界跟不同的人相處,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到自己的能力在哪裡,讓自己脫離交友軟體的掌控,即使使用它、也不會感到沮喪或是自虐,而通常這樣的人,也會更容易吸引到心儀的對象,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人。
延伸閱讀
《週末心理話》身體畸形恐懼症:我想要整形成自拍照中的自己
自戀是一種病!9項症狀裡面你中了幾項?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