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台灣「換肝之父」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是全球肝臟移植權威,更是第一位榮獲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終身成就獎的華人。
高超醫術吸引無數國內外病患前來求診,他每天五點半起床、清早踏進醫院,直到晚上九點才伴著月色離開;每周執行三例換肝手術,全年有一半的周末都在國外演講。行程永遠滿檔,68 歲的他仍然精神奕奕、體力充沛,不禁令人好奇他有哪些私房養生秘訣。
上網打開長庚醫院醫師介紹的網頁,可以發現陳肇隆的掛號門診橫跨高雄長庚的癌症中心一般外科、肝臟外科、肝臟移植、一般外科,每周一、五上午是他的看診時間,病人多到「常常從早上看到下午兩、三點。」陳肇隆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一邊泡著烏龍茶,一邊笑談自己緊湊的工作生活。
外科工作壓力大 靠種樹抒發心情
「每周二、三、四則是安排開刀,結束大概是傍晚五、六點,那還要查房,一百多個病人看下來也要一、兩個小時。看完以後還要簽公文、幫年輕醫師改論文,忙完差不多九點了。」陳肇隆說,每年他還會收到 50 多場國外演講邀約,由於只能安排在周末,一年實際參加約 20 多場,等於全年一半的周末都在海外工作中度過,搭飛機簡直像搭高鐵一樣頻繁。
不僅工時長,壓力之大更是外人難以想像。儘管已是經驗老道的權威醫師,個性追求完美、一絲不苟的陳肇隆每次開刀時依然繃緊神經,不容許自己出任何差錯。
他強調,換肝病人都是嚴重肝病患者,換肝後必須確保新肝正常運作。不像換腎的病人,假如植入的腎臟沒有發揮功能,還有洗腎的選擇,但換肝手術沒有退路,因此他形容這是一項「起手無回、不成功變成仁的手術」。
面對高壓,陳肇隆的抒壓方式很特別,竟然是種樹!走一圈高雄長庚醫院,「院內有九千多棵喬木,其中五千多棵是我種的。」
起初,陳肇隆在自家苗圃從種子開始培育樹苗,再把小樹苗移植到醫院,看著小樹一天天茁壯成大樹,生命的韌性與美好總讓他感動不已。後來,小樹越種越多,他索性在旗山買了一塊地,專門培育樹苗,樹種包含小葉欖仁、賽赤楠、櫸樹等。
十多年來,他透過種樹沉澱心情、排解壓力,每個喜悅和哀傷的時刻都會親手種下一棵樹。長庚醫院創辦人王永慶2008年辭世當天,他就在院區種了12棵肉桂樹表達哀思。
善用零碎時間 每天快走一萬步
種樹之外,「不運動也不行啊!」為了維持健康,陳肇隆堅持每天走路一萬步,並用手機紀錄步數,笑著說:「如果沒有走到一萬步我就不睡覺。」除了在社區走路,空氣品質指標超過100、空污較多時他就會改在醫院內運動。「我就繞著兒童大樓、醫學大樓還有中間的連通道,這樣走一圈剛好是 1000 步。」
快走不只帶來健康,情緒也獲得舒緩。「我發現我這樣做以後,不只精神、體力更好,我也沒有煩躁的時候。」他很會利用零碎時間,把候車、候機的空檔全變成運動時光,尤其夏天太陽毒辣,涼爽的機場就成了他的最佳運動場。「片段的時間你都可以累積步數,反而你會覺得你賺到,這部分我是相當貫徹的。」
自己種菜打豆漿 推崇地中海飲食
運動之外,陳肇隆對飲食也有自己的一套。他不只有苗圃,還有一座菜園,種滿地瓜葉和各式季節時蔬,像是空心菜、茼蒿等,新鮮採摘、清洗後就成了桌上佳餚。
他崇尚地中海飲食,除了新鮮蔬果,好魚好肉也不能少,「但我主張要吃新鮮、原型的食物,不要太複雜的烹調,要吃得到原味。」因此,陳肇隆不太吃肉丸這類的加工食品,家中烹調以清炒、水煮、清蒸為主,偶爾會吃烤牛排,但幾乎不油炸。每天早上,他還會用豆漿機自製香濃豆漿,補充營養和活力。
有了充沛的體力,才能在手術室拚搏救人。值得一提的是,陳肇隆在醫學領域撐起一片天,背後還有家人滿滿的愛。工作繁忙,如何兼顧家庭生活?育有一女一子的他笑著說,「大部分是他們配合我。」不過,重視家庭的他為了陪伴家人,盡量不在外應酬,並堅持每天和家人共進晚餐。
特別的是,「我們家都是九點吃晚餐。」他笑著說,知道這個時間吃飯有點晚,但他非常珍惜全家在飯桌上談笑風生、啜飲紅酒的美好時刻,一家人的感情非常融洽!陳肇隆上月在加拿大領取終身成就獎時就帶著全家同行,發表感言時也特別感謝家人。
說起溫馨的家庭,陳肇隆露出滿足笑容,讓人看見名醫的背後,家人滿滿的愛便是支持他勇敢向前、最強大的後盾。
撰文 / 林芷揚
※ 本文授權自今周刊,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