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群只想躲 壓力來時不努力或許是一種選擇

每天工作、微笑、工作、微笑,雖然不是完全討好其他人,但也是戴上了一副面具在與人溝通。而在長期的情緒勞動之後,總有不想面對其他人的時候,這時不妨讓自己來一場「心理冬眠」,徹底忘記其他人與事吧。

在沒有太陽的地方,南極科學家也會冬眠

大家可以想像自己在一個24小時都是黑夜的地方,生活幾個月、甚至將近一年嗎?而且不只是完全黑夜的環京,氣溫攝氏零下50度、氧氣稀薄、沒有娛樂、沒有太多可以說話的夥伴,只能每天看到一片一望無際的白色,而且非常安靜、又冷、又孤獨,覺得好像離開了這個世界,到了另一個世界的盡頭。

在這種情況下,很少可以有人不憂鬱、不發瘋,但是在南極進行研究的科學家卻做得到,但他們可以保持心情平靜,好好的做完研究再離開。

心理學家追蹤了這些科學家後發現,這些科學家的心理幾乎是「沒有任何動靜」,就像在冬眠的動物一樣,只有小小的起伏。

圖片來源:freepik

科學家怎麼做到心理冬眠?

在南極並不是說「想要保持平靜」就可以做到的,氣溫這麼寒冷,又是完全的白天或是完全的黑夜,會直接影響人的生理時鐘,進而影響到內分泌、睡眠、情緒、認知功能。

但2018年,挪威卑爾根大學跟其他團隊一起研究,發現這些南極的科學家的確睡不好、動作也變得遲緩、思考力下降,種種跡象都跟憂鬱症很相似;但科學家的心情卻越來越平靜,憂鬱指數降低,而且還出現了「心理漫遊」的狀態。

心理漫遊(psychogenic fugue)是表示我們的心理狀態跟原本的自己不同,感覺很像「本體睡著了」,但還有一部分的意識在維持日常的生活與工作;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意識狀態改變,看起來恍恍惚惚的,注意力徘徊在不同事情上,很像動物進入「冬眠」的狀態。

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有助「清空大腦」/ 圖片來源:<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content-handsome-man-lying-floor-relaxing_1304533.htm#page=1&amp;query=relax&amp;position=40">freepik</a>
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有助「清空大腦」/ 圖片來源:freepik

動物在冬眠的時候,活動力會下降,吃得很少,睡覺的時間比較多,雖然偶爾會醒過來,但通常很快又進入睡眠。而心理冬眠的狀態也是這樣,想法變得比較少,會按部就班的進行事情,但常常給人感覺在「放空」。

研究人員說,這種「心理冬眠」,雖然外觀上看起來很沒有活力,但其實跟動物的冬眠一樣,是帶有儲備能量、準備下次再戰的積極情緒,是南極科學家用來這種極端氣候、生活的方式。

所以,其實在面對壓力的時候,連頂級的科學家都會採用「放空」來解決自己心理的憂鬱,並不一定要把自己逼得很緊才能真的跨越壓力。

期刊小檔案

《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是一本同行評議的開放式學術期刊,分為27個部分,涵蓋了心理學的各個方面。

參考資料

Psychological Hibernation in Antarctica

延伸閱讀

愛放空、睡覺的人更聰明 研究:大腦神經運作更快

週末心理話:耶魯大學證實的「大腦休息法」幫你整個人重開機

《週末心理話》用一個測驗,知道自己是不是「過勞」了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