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幸茹/綜合報導 何宜庭/美編
「氣象局預報,明天(18日)將有微弱鋒面通過外外加東北季風會增強,今晚入夜後氣溫又將開始下降,預估未來一週北部天氣轉為溼冷,北部以外的地區高溫都會稍降及陸續降雨情形。」氣象主播播報著令人感到不開心的氣象訊息。
今晚入夜後再度迎接一周的溼冷天氣,好不容易過了幾天的回暖日子,又得跟它說拜拜了,天氣一變化,人體也會跟著有影響,會發現有些生理症狀會在這個時候特別明顯 ,像是最普通手腳會冰冷,冷到晚上難入睡,都需要穿上厚厚棉襪來保暖,以下整理了11種在天冷中會出來刷存在感的生理症狀。
天冷時身體會這樣
- 手腳冰冷麻木
這點應該可以榮登第一名寶座,因為冬天手腳冰冷麻痛是最常見的現象,造成此生理症狀的原因為天冷導致人體的血管收縮及血液回流能力減弱,造成手腳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特別在指尖部特別明顯。
注意:但經常的腳麻、腳痛可能為周邊動脈阻塞所導致血液循環不良,需要特別注意並至心臟內科做詳細的檢查。
- 鼻塞
鼻腔內的黏膜有神經、血管、白血球的存在,具有加溫、加溼、過濾髒空氣的基本生理功能。當天冷的時候,黏膜內的血管會充血腫脹,這樣才能更有效率的把冷空氣加溫,而下鼻甲的黏膜構造與男性的生殖器皆屬海綿組織,一旦充血腫脹時,體積會增加而導致呼吸出現阻力,這就是鼻塞,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注意:大部分的鼻塞屬於越晚越塞,是因為夜晚沒有較白天活動量大可以維持鼻腔黏膜的收縮,所以到傍晚以後,鼻塞的感覺會越來越明顯。
是因為天冷導致鼻子過敏,讓鼻腔分泌物變多阻塞了耳咽管,造成中耳與外耳的壓力不平衡,而出現耳鳴。 外出時配戴口罩,以避免鼻子直接吸入冷空氣,導致鼻過敏。
注意:若出現單側耳鳴突然持續不斷,同時出現聽力異常,請立即至耳鼻喉科接受聽力檢查及進一步的治療。
- 頻尿
平時我們可以透過汗水及尿液把體內的廢物和水份排出,但在寒冷的冬天本就不像夏天容易流汗,所以體表無法蒸發的水氣就會轉為尿液排出體外,也就是說,冬天時排尿頻率較高屬正常現象 ;也因為天冷讓身體的傳導神經使膀胱變得更敏感,也是導致讓人想要一直去廁所的原因。
注意:但如果出現白天解尿的次數超過8次以上、晚上入睡後會起床小便2次以上,或是3天內有3次急尿的情形,在排除是泌尿道感染或其他疾病後,就懷疑有膀胱過動症,而男性額外需注意是否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
在<<美國國家頭痛基金會>>的調查中,發現每四個受訪的頭痛患者中有三個人提到因天氣的變化而引發他們的頭痛,為什麼天氣改變會觸發頭痛?有一種理論認為天氣變化所引發的頭痛,是一種保護性或防禦性的反應,會使人們去尋求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舉例來說就像是溫度太低了,人體透過頭痛來告訴你頭需要保暖。
- 血壓變高
因血管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而人體的血壓值會因氣溫、晝夜及情緒等因素所變化。當溫度偏低時,人體的交感神經會興奮並分泌兒茶酚胺類物質來抗寒,這種物質具有加快心率及收縮周邊血管的作用 ;及冬天較弱的陽光讓人體合成維生素D減少,導致鈣吸收也減少,以上兩種原因就是導致天冷時血壓會升高的原因。
注意:患有高血壓者在冬天需特別注意血壓變化。
- 冬季濕疹
因為冬天屬乾燥,會使皮膚表皮的皮脂腺功能變差,使皮膚裡的水分隨著空氣而蒸發 ;再加上天氣冷,會使用較熱的水來洗澡就容易把表皮的油分給洗掉,就會讓皮膚變得乾燥。當皮膚乾燥就容易引發乾癢,通常好發在小腿、手臂外側等皮脂分泌較少的部位。
注意:此類患者可減少洗澡次數,且不要使用去脂力強的清潔產品,要趁洗完澡身體還保有水分時,馬上擦上保濕乳液來補充皮脂腺分泌不足的狀況。
台灣目前確診患者有200萬名,每到秋冬季節都容易發作,關鍵在於陽光中的紫外線有抑制皮膚發炎作用,但冬天陽光減少,所以會導致皮膚發炎反應加劇 ;另一可能原因為天氣寒冷容易刺激患者體內免疫系統,使得乾癬病情轉壞,此項雖未被醫學研究證實,但臨床觀察上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注意:乾癬患者在冬天的日常保養為注意保暖、多擦保濕乳液,避免皮膚乾燥搔癢、避免吃人蔘靈芝類等補品、避免生活壓力大、情緒保持穩定、切忌熬夜。
- 凍瘡
因為在濕冷的環境下容易發生,尤其當氣溫突下降或是寒冬中氣溫突然回升的低溫潮濕的環境中最易引發未稍血管收縮,導致末端皮膚細胞缺氧壞死,出現紅腫、紫紅色,或紫藍色斑,嚴重時還會長水泡或潰瘍。這是出現在零度以上的低溫所導致的皮膚傷害,通常好發在手指、腳趾及耳朵、鼻子等末稍神經之處。
- 冬季憂鬱
光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影響著人的身心健康,像是日夜顛倒工作的人,長期缺少日照,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會比作息正常的人來得高。而冬季的晝短夜長,及氣候不佳的機率較多,陽光出場率減少,就可能容易使人常常在冬季裡感到無力、沮喪、睡眠時間不自覺變長,睡意常常襲來,及特別想吃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