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紅腫癢,癢到抓破皮膚、流血,甚至整晚睡不著覺,這樣令人難受的「異位性皮膚炎」,已經是台灣皮膚科門診求治的第一名;全台灣大約有10%左右的人是患者,換句話說有230萬人被異位性皮膚炎困擾。
不過對於小孩子來說,如果是學齡前發病,有1/3~1/2的人在青春期時會不藥而癒,但也有人可能是等到青春期才發病,這雖然跟體質有關,但如果可以早點發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早點控制,症狀也可能會比較減緩;而除了常見的搔癢、脫屑等症狀之外,其實還有一些次要症狀,如果伴隨一起出現、常常出現,就建議要給小兒皮膚科醫師評估是不是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也有「次要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疾病。可能因為基因或是遺傳造成,導致維持皮膚水分的角質層受損,造成皮膚乾燥及保護力變差,引起乾燥、脫皮、紅腫、起疹子、搔癢等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負責保護皮膚、維持水分的角質層受損,導致皮膚變得容易乾裂、無法維持保護力,就容易因為一些天氣、氣溫、飲食、環境的變化而過敏,出現傷口、破皮,甚至流血。通常這些症狀比較容易發生在臉頰、額頭、頭皮、脖子、前胸後背,或是皮膚的皺摺處,而耳垂就是一個容易出現的地方。
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人,耳垂在天氣不穩定的時候,皮膚可能就會輕微裂開,甚至會流血,看起來就像被割了一刀。有些長輩會嚇唬孩子「用手指月亮會被月娘割耳朵」,其實很可能是指這種異位性皮膚炎的變化。
大部分的異位性皮膚炎,都是以大範圍的搔癢、脫屑為主,但也有可能會出現下列的症狀,有點像是「人體天氣台」的功能,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加上孩子的確有過敏反應,建議還是早點去找皮膚科醫師診斷。
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次要症狀
發生這些症狀,我該怎麼辦?
不過,出現這些症狀,也別直接覺得自己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除了要有症狀之外,也有4個診斷的點,至少要符合3個,才算是異位性皮膚炎;這些症狀只是提醒,皮膚已經出現不健康的狀況,要好好保護皮膚。
4個診斷異位性皮膚炎的點
在還沒有確診是異位性皮膚炎之前,可以先用乳液每天保養容易乾燥、過敏的皮膚,只要擦薄薄的一層就有效果,而且減少使用肥皂的機率,可以改用溫和、中性偏酸的沐浴乳,或是乾脆用清水洗澡,避免洗掉皮膚的保護油脂。
如果診斷是異位性皮膚炎,那就要配合醫師的指示,不過在治療異膚的過程中,雖然最常使用的是類固醇,還是有不少人會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甚至因為副作用嚴重而停藥。異膚的症狀本來就會反反覆覆,加上藥物治治停停,不但對病情更是一個危害,而且對於病友的心理負擔更大,如果真的不想使用類固醇,其實也可以主動跟醫師討論,看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