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相似藥上路 癌友面臨「換藥」抉擇!醫呼籲:醫病共享決策

癌症治療是一場馬拉松,其中,治療的穩定性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環。找到合適的藥物與療程,並持之以恆,才能用最穩定的身體狀態跑到終點。近年來,生物製劑提供眾多癌友新的治療契機,不過醫師提醒,由於專利到期,未來將有「生物相似藥」投入使用,癌友如果對自己的用藥有疑慮,務必與醫師溝通。

生物製劑與化學合成藥不同

要區別原廠生物製劑跟生物相似藥,首先要了解生物製藥跟一般藥物的差別。台大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鄭文芳指出,一般的藥物是用化學合成;而生物相似藥則是用活細胞來製造再萃取,開發過程更複雜,法規審查標準也更加嚴格。

打個比方,如果說研發化學藥物像是造一輛車,那麼研發生物製劑就像是造一台飛機。

鄭文芳表示,首先,如何將藥物從細胞中分離出來就是一項技術;再者,一般的藥物只是化學合成物,而生物製劑則是不耐高溫的蛋白質,因此製造與保存的難度都比較高。不過,就如同車跟飛機相比,生物製劑的製造難度高、費用也更高,卻有機會將治療效果帶到車到不了的地方。

生物相似藥「類似」但不「等於」原廠生物製劑

鄭文芳指出,原廠生物製劑藥物具有專利年限,一旦專利期過了,其他廠商將也可以投入生產。而這種使用已有數據來生產的,被稱為「生物相似藥」。用造飛機的比喻來看,原廠生物製劑的廠商研發製造出了飛機,現在生物相似藥的廠商只需要使用飛機製造說明書(也就是釋出的專利)來造飛機,而且因為有參考版型,因此不需要再花時間研發。

簡單來說,生物製劑在研發過程中,需要經過多重的檢驗,證明自己的安全性、療效等等,不過生物相似藥除了安全性以外,只需要證明自己的效果「相似於原廠生物製劑」即可,過程簡化許多,這也是生物相似藥為什麼能比原廠生物製劑節省成本的主要原因。

但是,生物相似藥就100%等於原廠生物製劑嗎?答案是否定的。鄭文芳表示,因為原廠生物製劑的廠商在申請專利的時候,並不會公布100%的配方內容。而這些沒寫在專利內容中的成份,卻往往是讓藥物發揮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這也就是生物相似藥≠原廠生物製劑的原因。

醫師提醒生物相似藥的「適應症外推」隱憂

鄭文芳指出,生物相似藥是否真的能夠取代原廠生物製劑,還有一個未知數,就是「適應症的外推」。簡單來說,如果一項原廠生物製劑可以治療A、B、C等3種癌症,生物相似藥只要證明自己對於A癌症的治療效果與原廠生物製劑相當,就可以直接類推到B、C癌症,不用再做相關的試驗。

也就是說,如果甲相似於乙,乙相似於丙,那麼甲相似於丙嗎?這照理說還是個未知數,但是就目前的法規審查,是直接讓甲相似於丙的。

治療中途換藥要謹慎!台灣尚未有法規把關

作為藥物使用者,面對生物相似藥進入市場,該抱持怎樣的心態?鄭文芳指出,生物相似藥的藥價優勢,可以讓原廠的生物製劑降價,對於病友來說,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生物相似藥的價格,大約只有原廠生物製劑的七八折,可以想見未來許多醫院在進藥時,為了成本考量可能就是換藥。但是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提醒,藥物最好不要交替著使用。因為這一類藥物結構複雜,換藥之後,很難預料療效及安全性。目前部分歐美國家就有規範,如果要將原廠生物製劑換成生物相似藥,需要經過一定的審查規範,目前台灣並沒有相應的法規,可以為病人的用藥安全把關。

醫師呼籲:醫界要保障病人「知」的權力,醫病共享決策

陳育民建議,有在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如非特殊考量,最好還是持續使用原廠藥物。「我建議,病人可以先跟醫師討論自己的用藥情況,綜合考慮之後,做出最佳的選擇。」

如果選擇換藥,也一定要觀察自己的治療效果、副作用以及身體症狀有沒有出現改變。如果有的話,即時反映給醫師,才能掌握藥物的影響。

陳育民表示,面對生物相似藥和原廠生物製劑的選擇,臨床醫療照護人員應善盡告知義務,讓用藥資訊透明化;病人也應主動詢問,瞭解個人用藥和監測用藥後情況。

文/林以璿 圖/阿巫

延伸閱讀:

抗癌營養補給術:癌友飲食注意 3 點提升免疫力

大腸癌 12 年蟬聯癌症之首!不光靠手術化療,營養照護也是抗癌關鍵

長庚醫師黃奕修:「生物製劑」的免疫效果像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