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呼吸系統疾病
台灣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盛行率為 5.4%,患者約有 63 萬 6000 人,每年住院醫療費用超過 13 億元。
呼吸系統疾病從生理上分為阻塞性肺病和限制性肺疾病。 從解剖學上可分為上、下呼吸道疾病,肺間質疾病和血管性肺病。

呼吸系統根據其功能可分為氣體通道(conducting portion)與氣體交換 (respiratory portion)兩大部分。
氣體通道包括自鼻腔 (nasal cavity)、咽 (pharynx)、喉(larynx)、氣管(trachea)、支氣管 (bronchus)、細支氣管 (terminal bronchiole)至終端細支氣管(terminal bronchiole)等,主要提供在呼吸過程中將新鮮空氣自外界引入到達氣體交換部位,及將氣體交換完畢之廢氣呼出體外。
而氣體交換部分則包括呼吸性細支氣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s)、肺泡囊 (alverolar sac)(包括肺泡管(alveolar duct)及肺泡(alveoli)) 等構造,在這些區段中藉由擴散方式在微血管及肺泡腔間達成氣體之交換。
呼吸系統包括下列幾個部份與器官:
- 鼻腔:鼻腔的組織結構包括嗅覺段(olfactory segment)及呼吸段(respiratory segment)。
- 咽及喉部:咽喉部的組織結構包括會厭(epiglottis)聲門(vocal cord)。
- 氣管與支氣管:這部份包括氣管與肺外支氣管等組織結構。
- 肺臟:這部份包括自肺內支氣管開始至肺泡之各段組織結構。
呼吸系統的功能
呼吸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讓人體的循環系統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氣體交換包括血液中的氧合作用,以及去除循環系統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氣態的代謝性廢物。氣體交換時,身體也會達到酸鹼的體內平衡。若無法進行氣體交換,可能會出現二種極端的情形:會威脅生命的呼吸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鹼中毒。
當吸氣後,會在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肺泡是肺部的微小囊泡,是肺部的基本功能元件。肺泡壁非常的薄,約 0.2μm。肺泡壁是由單層的上皮細胞(第一型及第二型上皮細胞)組成,靠近由單層內皮組成的毛細管。二類細胞接近,因此可以讓氣體流通,也就是氣體交換。氣體交換的機制是由於壓強差而產生的簡單現象。當肺部的壓強較高時,氣體從肺部呼出體外;當肺部的壓強較低時,氣體從體外吸進肺部。
呼吸道的上皮細胞會分泌許多可以保護肺部的物質,包括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膠原凝集素(包括表面活性劑 A 和 D)、防禦素、肽和蛋白酶,活性氧和活性氮等都是由上皮細胞產生的。這些分泌物可以做為抗菌劑,使呼吸道不會受到感染。呼吸道的上皮細胞也會分泌趨化因子及細胞因子,使得傳統的免疫細胞可以到受感染的部位。
呼吸系統中大部份都包覆了由黏膜組成的淋巴樣組織,會產生像淋巴細胞等白細胞。
肺部除了進行氣體交換外,也有許多代謝和內分泌上的機能。肺部會產生表面活性劑,也有可以溶解肺血管血栓的纖維蛋白溶解系統。肺部會分泌許多物質,由動脈送到全身,也會從去除血管中的一些物質。在血液循環時,前列腺素會減少甚至消失,但當肺組織伸展時,肺部會合成前列腺素,釋放到血液中。
肺部也會活化一種激素,在肺部循環中將無生理活性的十肽血管緊張素I轉換成可以提高血壓及刺激醛固酮的八肽血管緊張素 II。其他組織也會活化此激素,但主要是由肺部活化。在肺的上皮細胞表面含有大量可以活化激素的血管緊張素 Ⅰ 轉化酶,這種酶也會使得緩激肽失去活性。血液經過肺部毛細管的時間少於 1 秒,但單次行程就可以讓 70% 通過毛細管的血管緊張素I轉換為血管緊張素 II。
呼吸系統的疾病包括:
- 阻塞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炎、哮喘等。
- 限制性疾病:如囊腫性纖維化、結節病、瀰漫性肺泡損傷、肺積水等。
- 血管性疾病:如肺水腫、肺栓塞、肺動脈高血壓等。
- 感染、環境或其他疾病:如肺炎、結核、石棉沉滯症、上呼吸道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