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過敏10分鐘內可能休克!吃藥起紅疹不要只當副作用

照片檔 ID:935476728

「打針比較快好!我要打針!」林爺爺在醫院嚷著要醫師幫他打止痛針,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但是醫師認為爺爺的關節炎一直都有控制,也已經長期服用口服藥,堅持不肯打針,並告訴爺爺,針不能隨便打,「打了可能會昏倒、死亡!」

藥物產生的過敏性休克

過敏是一種免疫反應,也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於外來物有著「過度」的攻擊反應,嚴重的時候也會造成自己的傷害;而這種過敏並不是「練習」就可以改善,反而可能因為長期接觸過敏原,導致體質漸漸更敏感,原先只是輕微的起紅疹、好幾次之後就引發休克。

根據健保署資料,台灣在2005~2012年這8年間,共有2219名因過敏性休克住院的病患,其中1801名都是藥物過敏,占了8成,甚至有24人在住院中死亡,其中18人是在30天內死亡,速度很快;每個人過敏的藥物種類不同,所以也只能從案例較多的大方向去找,並測試過敏反應,才能知道過敏原來自哪裡。

而比起口服藥物,注射的藥物更容易在身體起作用,所以注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之後,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案例是最多的,尤其是常用在治療關節炎、偏頭痛、呼吸道發炎、扁桃腺炎等疾病的消炎藥雙氯芬酸(diclofenac,台灣使用如扶他林),更是NSAID引起過敏的案例第一名。

但並不是說雙氯芬酸就不能使用,而是打針讓藥物作用時間很短,如果對這個藥物有過敏,幾乎在注射藥物的10分鐘內就會引發休克,根本來不及反應;如果無法第一時間恢復病患的呼吸心跳,腦部可能因為缺氧導致變成植物人、缺血性中風、認知失調,甚至死亡等。

怎麼預防/急救過敏性休克

台灣發生藥物型過敏性休克的比例相較於其他各國偏高,其實有2個比較明顯的原因,一個是藥物濫用的習慣,另一個則是對藥物的過敏傷害有錯誤的認識。

很多人會因為「想要快快好」的心態,明明可以使用口服藥,卻堅持要用打針的方式,或是自己增加藥物的劑量、不同種的消炎藥混著一起吃,結果身體負荷不來、一次爆發;而且還因為藥物使用過多,導致第一時間很難判斷真正的過敏原是哪種藥物。

另外,因為有些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物、保健藥物會強調「排汗、紅疹」都是一種身體的排毒反應,表示有療效,所以有人會忽略自己的過敏反應;或是本來就有過敏體質的人,因為身體常長疹子,也忽略過敏的反應,這些反應可能隔幾天自己會解決,所以沒有被記錄下來、也沒有去找出藥物過敏的來源,等到某次使用了較高劑量的藥物,就會爆炸性的強烈過敏反應、讓人無法承受。

再來,很多人分不清楚吃藥之後的不舒服到底是「副作用」,還是「過敏反應」,一般來說,過敏反應會有皮膚發癢、起紅疹、打噴嚏、流鼻水、呼吸困難、臉漲紅、喉嚨癢、水腫、血壓下降、腸胃不舒服等情況出現;如果出現不在藥單上的副作用反應,或是有上述的反應,建議都要趕緊就醫觀察。

延伸閱讀

過敏也會引發休克! 醫師:皮膚癢就要注意

藥物過敏常見的6大前兆症狀

吃消炎藥一個月後全身脫皮⋯史蒂芬強森症候群讓人痛到想死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