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小學一年級就「高人一等」,總是坐在教室最後一排,但到了小學六年級,身高卻被其他人超過了、爸媽才開始著急。其實身高的曲線不是一開始就要贏在起跑點,而是要持續平穩的成長才是真的健康的生長。
一年長高的身高要大於4公分
「生長就像是『龜兔賽跑』、要看長遠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暨特聘教授蔡輔仁醫師說,父母可以用兒童健康手冊,在孩子7歲前比對身高的曲線;就學後校護每年也都會幫孩子量測身高與記錄,但如果孩子身高是倒數的3%,或是高到太嚇人、比97%的人長得還要快,就要注意。
如果一年下來孩子的身高長不到4公分,蔡輔仁建議,儘速至小兒內分泌科進行檢查,可能是因為生長激素不足,「而長得比別人快可能是成長提前啟動,但不代表後續會維持一樣的成長速度,甚至可能提早結束青春期,反而壓縮了成長時間,這往往是父母容易忽略的。」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任蔡立平也表示,「只要青春期結束就代表成長的『結束』,長高是因為生長板受到生長激素、甲狀腺素、性腺荷爾蒙等內分泌影響,讓骨骼細胞成長,才持續長高;但青春期之後,因為性荷爾蒙使生長板加速生長,一旦與骨頭密合在一起,孩子再長高的機會很有限。」
什麼時候要注意身高?
如果出生體重的時候,體重只有1800-1900克的孩子,屬於「低體重兒童」,大概有15%的機會在2歲之後會跟不上生長曲線,也特別提醒父母留意。蔡立平也說,「肥胖是性早熟的危險因子,要保持多運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避免肥胖,也壓縮了生長的時間。」
蔡立平也分享,「曾經治療過一個男生,小學畢業時只有135公分,家裡一直以為是遺傳到較為矮小的媽媽,但男孩實在太矮小、在學校被霸凌所以就醫,沒想到檢查之後發現是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給生長激素治療後,治療4年半長到了171公分,從百分位3以下回到正常生長曲線上,人也多了點自信。」
蔡輔仁則說,「生長激素是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所以身高並不是『健康』指標而是『疾病』指標,缺乏生長激素可能來自於疾病,像是透納氏症、小胖威利症。」
不過生長激素還是會有副作用,像是頭痛、手腳腫脹、血糖上升、甲狀腺功能變化等副作用,但蔡立平表示,發生率不高,只要使用的時候有副作用的症狀,就請醫師評估改變劑量或治療方式,就可以緩解,但「孩子的生長等不得。」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