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醫師親自動手術,但因為沒辦法保證很精準,所以必須切除比較大範圍的膝關節,導致靈活度不像原本的自己膝蓋,疼痛感也會比較重;雙和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翁佩韋說,基本上傳統手術的恢復期需要1~2個月,而這種機器手臂只需要2星期左右,能夠更快動起來,自然使用效果也就更好。
傳統手術跟機器手術
翁佩韋說,在膝關節退化還沒有很嚴重的時候,可以用藥物來控制症狀,但基本上膝關節退化到第三期,上下坡、蹲姿、拿比較重的東西時開始覺得無力,甚至蹲馬桶的時候爬不起來,就要考慮做半膝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而到了第四期、開始「舉步維艱」,根本無法正常行動,就要做全膝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但是因為傳統手術沒辦法做到很精準,所以即使膝蓋還留有健康的韌帶、神經,也必須全部切除,但如果使用MAKO機器手臂,磨除的破損膝關節誤差可以小到0.1公分,切除的角度偏差也小於1度,保留的原本組織就比較多,翁佩韋說,這樣會讓植入物跟患者原本的膝關節形狀能密合,使用起來就更順暢。
「因為每個人的膝蓋長得不一樣、空間也不一樣,所以植入物放進去的時候,如果形狀不對,就還是會覺得卡卡,所以過去要切比較大範圍,確保能符合,但對患者來說,復原的時間差很多。」翁佩韋說。
基本上傳統手術跟機器手臂的傷口大小、傷口癒合時間不會差太多,但是後續的復健時間可以從1~2個月,直接縮短成2星期,人工關節的使用年限也可以拉長、再次受損的機率也不會那麼高。翁佩韋說,這就是「精準」的差異。
機器手臂的好處
像74歲的葉女士,原本有舊傷的右膝蓋在去年到內蒙古「跋山涉水」的時候,痛得更厲害,電腦斷層顯示膝蓋前頭已經都是碎片,必須要做全膝的人工關節置換;她採用機器手臂做完手術當天,復健時就可以彎曲到120度,3天後就出院,2星期後就自己從家裡走樓梯下來、到投票所投票,中間也完全不痛,到現在4個月,也沒再吃過止痛藥。
翁佩韋說,使用機器手臂前,會先照電腦斷層,再經過1小時的手術前會議,設計出最符合患者膝蓋的人工關節手術路徑,手術時,會直接在旁邊即時顯示出電腦斷層的影像,知道現在進行到哪裡、誤差是不是在掌控內,所以植入物不會感覺不舒服,自然復健速度快、活動力也會增強。
葉女士說,雖然這套手術要47萬元(含住院費用),但「年紀都大了,想對自己好一點」,畢竟膝蓋疼痛就沒辦法出門活動,對她來說,心理上的損失遠遠不止這47萬元。但她現在也為了保持自己的膝蓋健康,開始減重,畢竟最好的保養方式,還是從生活習慣改變開始。
延伸閱讀
走路時膝蓋痠痛,是膝關節退化了嗎?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新「膝」望
歐洲骨科專家:食品級v.s藥品級葡萄糖胺效果大不同~
一張表讓你秒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的差別
換人工關節和有心臟病的人 拔牙前別忘了讓醫師知道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