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太細」慢性病也會找上門!腰腿比大於1.8,糖尿病、癌症風險增加2倍

大家都知道「過胖」對身體有很大的危害,可能會造成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但其實「過瘦」也可能是一個造成慢性疾病的因子,像是台灣流行病學的研究就發現,如果「腿太細」,糖尿病、失智症、腎臟病,甚至是癌症的風險都會增加。

腰腿比大於1.8,或是腿圍小於 50 公分,慢性病風險都會增加

長庚大學副校長許光宏說,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或是追求外型好看,很多人會希望自己腿細、腰細,尤其是會想要有一雙「鳥仔腳」,但這些人不只看起來瘦,事實上也真的「太瘦」。

「我們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中就發現,其實腿太細容易得到糖尿病,如果腿細,但腰偏粗,也比較容易得到內臟的癌症。」許光宏說,除了要顧及體重、體脂肪之外,其實還要看這些脂肪、肌肉分布的位置,才能真的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

比如流行病學學會曾在 2017 年公布一項研究,分析長庚醫院 1 萬 1000 多名健康檢查的受試者的資料,結果發現「三圍」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部分,包含胸圍、腰圍、臀圍、腿圍。

腰粗、腿細:容易得內臟癌。

腰細、腿細:容易有慢性病。

腿細、胸大: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

腰細、腿粗:反而是比較健康的類型。

而會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在這些部位出現的脂肪類型、肌肉類型都不一樣,許光宏說,人體還是需要脂肪來幫助維持正常的內分泌;而在周邊分布的脂肪,因為有「骨骼肌」在幫忙,所以多半是皮下脂肪,而這些脂肪反而會分泌抗發炎激素。

一般來說,腰圍會希望控制在男性 90 公分、女性 80 公分以內,但即使腰圍在正常範圍中,腰圍/腿圍的比值大於 1.8,還是會有慢性病的風險;而如果腿圍小於 50 公分,也算是「過細」而不太健康,上述 2 種狀況,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和癌症風險,都會增加 2 倍。

大腿脂肪會分泌抗發炎激素;大腿肌肉可以幫助降血糖

而腿的粗細為什麼這麼重要,許光宏說,第一,因為大腿的肌肉可以幫助降低血糖,第二,肌肉夠多,就會有足夠的皮下脂肪,可以幫助身體增加瘦體素(Leptin)、跟脂聯素(Adiponectin)的分泌。

因為肌肉特別容易消耗糖分,所以也能把血糖變成「儲存醣」,如果有很多肌肉,表示身體可以儲存很多醣份,血糖就不容易升高。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說,但如果肌肉減少,等於身體對「糖」的需求也減少,這時候攝取的糖分就會留在血液中變成高血糖,或是轉成脂肪、造成體重增加或是脂肪過高。

再來,脂肪分泌的瘦體素可以讓身體的脂肪、血糖代謝維持一個平衡,保持「脂肪不會太多、血糖也能穩定」的狀態;脂聯素則可以避免胰島素阻抗,增加血糖的代謝,同時抑制血管的發炎反應,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但如果是腹部脂肪,因為多半會包在器官外面,反而容易刺激器官發炎而產生癌症;上半身的肌肉過多,會讓身體會分泌正腎上腺素,導致短時間內血管收縮、血壓增高,導致血管更容易變硬。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邱弘毅說,相對來說,下半身訓練會比上半身訓練更安全,但其實上半身訓練並不是不好,正確來說,應該是要「全身性的訓練」,對身體才是最好的。

「比如練完上肢,還可以再去跑個步、練個有氧,或是深蹲一下,因為全身性的訓練,同時也可以增加身體對於氧氣的使用程度,把剛剛受損的部分修復過來,對血管更健康。」邱弘毅說。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十大死因中 5 項是「代謝不良」導致!中榮院長許惠恒:熱量不減少,吃再健康也無效

體脂、BMI、基礎代謝率,一次教你看完身體基本指數

台灣進入「肥胖時代」!國健署統計:45歲以上有一半過重或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