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六十歲的伯伯,明明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但半年來痛風經常發作,1個月就發作了2-3次,為了減緩疼痛,伯伯自行吃止痛藥並未做任何治療。直到做檢查才被醫師告知,已經罹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醫師提醒痛風發作如果自行吃止痛藥,反而可能造成腎臟損傷。
過半患者首次發作均在「腳大拇指第一關節」
痛風正因為痛起來時如風因而得名,經常在半夜突然發作,主要是因爲體內的普林代謝異常,導致高尿酸血症,讓尿酸鈉鹽沈積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根據國健署統計,超過50﹪的病人首次發作部位,都在腳大拇指第一關節處。
過往大家都認為痛風只跟「海鮮類」相關,但其實現在人手一杯「手搖飲」,喝下這些含糖飲料,讓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機率增加35% ,過去更有18歲的高中生因為每天都要喝奶茶,結果導致雙手關節腫的又大又圓。
兩大族群最容易好發痛風!小心伴隨腎功能下降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痛風發作的部位,常在腳大拇指近端關節處,突然發生嚴重的紅腫熱痛,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膝關節、手關節等,發作常在數天到一週緩解,可能一個月會發生數次,但也有數年才發作一次。 」
但因為一旦痛起來,可能讓人連走都沒辦法走,有些患者選擇自行吃止痛藥,醫師提醒這樣做小心腎臟損傷。由於臨床上常痛風發作的族群主要是:慢性腎衰竭、高尿酸血症的病人,但他們也相對容易出現腎功能下降,何一成解釋主要原因有兩個:
- 尿酸沉澱在腎臟:人體超過60%的尿酸是由腎臟排泄到尿液中,如果尿液偏酸,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小的結石可隨尿液排出,大的結石會阻塞輸尿管。當尿酸鈉鹽結晶會沈澱在腎臟毛細血管壁與,引起發炎反應,會使腎臟萎縮、硬化,導致腎功能異常。
- 過量服用止痛藥:有些患者並不清楚自己腎臟情況,如果本身腎功能已經不佳的人,大量服用止痛藥,特別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反而會造成腎臟的負擔。臨床醫師在開立要藥物時,必須考慮病人本身的狀況。
由醫師評估何時服用藥物!免得讓症狀更加惡化
何一成解釋:「為紓解急性痛風的症狀,處方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類固醇。若血中尿酸值仍高,可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或促進尿酸排泄藥物,由於這些藥物可能會使急性發作的症狀更加惡化,用藥需要等到急性發作症狀緩解後的一到兩週之後才開始。」
一般而言,痛風患者要有兩次以上的發作才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用藥,但如果關節已經出現損傷、痛風石、尿酸性腎病變醫師也會考慮用藥。但重點還是在於這類患者平時應該多喝水,並且少食用高普林的食物,才能確保尿酸值維持穩定。
【何一成醫師小檔案】
- 現職: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現任榮新診所副院長
- 專長:內科、家庭醫學科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