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家中老人特別容易跌倒?特別容易受傷,其實這些隱形的「肌少症」是看不見的健康危機,特別是50歲以上生活屬於比較靜態的人,每年約以0.5~1%的速度減少肌肉量。此外,專家也分析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加速肌肉流失,像是三餐不定、或是吃的太別清淡,都需要特別注意。
肌少症也可能導致「肌萎性肥胖」
目前肌少症盛行率男性高達23.6%,女性有18.6%,非常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已有肌少症的問題,其實會導致肌少症的主要原因非常多:
- 運動神經退化
- 荷爾蒙的減少
- 蛋白質合成速率下降
- 營養供給不足
- 久坐少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每當肌肉流失,還有可能間接引起肥胖問題,根據研究發現,30-60歲每年減少約0.23kg肌肉,但脂肪量卻增加約0.45kg。正因為「肌肉質量減少」身體脂肪卻快速增加的情況下,被稱為肌萎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這樣的銀髮族群通常都同時存在肥胖問題。
為了養生不吃肉不一定健康
董氏基金會調查後發現,其實肌少症也可能跟飲食習慣有關,應該注意年長者「三大微肌」飲食型態:
微肌一:粗茶淡飯
多數民眾普遍覺得隨著年紀增加、活動量減少、胃口不好、三高忌口等因素,擔心蛋白質的攝取會伴隨著「飽和脂肪」的攝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食上變成清淡,盡量不吃肉,以全穀雜糧、蔬果為主,認為這樣的飲食型態才是健康養生。
微肌二:挑軟的吃
上了年紀的長輩常因牙口不好問題,漸漸避開需要花力氣咀嚼的食物,尤其在肉類的選擇上,常轉變成專挑質地、口感較軟的肥肉,以及澱粉類食物。
微肌三:三餐不定
步入50歲的樂齡者,自覺新陳代謝變慢、擔心三高及體重,認為少吃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如果肚子不餓,索性略過一餐;又或者退休獨自在家的長者怕麻煩,通常是選擇不吃、簡單煮碗清湯麵或吃前晚剩菜剩飯等隨便打發一餐。
足夠熱量攝取才能讓蛋白質維持有效肌肉量
但這樣長期不重視「營養攝取」,甚至些許偏食的長者,愈容易造成熱量攝取不足或營養攝取不均衡,尤其是缺乏製造肌肉原料的蛋白質,且在熱量攝取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仍是無效。
董氏基金會建議每天也應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且平均分配三餐中攝取。若偶爾想到而一次吃很多,超出身體合成肌肉所需要的蛋白質量,反而會在體內轉化成脂肪,造成脂肪堆積。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肌少症會增加失智症風險!美國醫學專家教「 5 招練習」,不怕大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