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大腸癌年輕化 國健署的公費篩檢使用率卻不到5成

大腸癌為台灣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而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超過5千人死於大腸癌,大腸癌的每年全球死亡人數,更是高達85萬人。

近日,美國癌症協會(ACS)建議,大腸癌篩檢最好下修,從45歲開始。

科羅拉多州大腸篩查項目主任Andrea Dwyer說:「將平均風險人群的篩查時間移至45歲,是一個相當大的變化。不過,如果每個人都遵循建議,我們可以降低至少一半的大腸癌死亡率(有一些計算顯示可以降低70%的死亡率)。」

目前找不到大腸癌「提早」的原因

「大腸癌的發病時間一直在提前,研究人員不斷探索、研究可能導致疾病年輕化的原因,像是肥胖、吸菸、酒精等等,但是並沒有找到一個能完全解釋罹癌人數增長的原因。」

不過,若是將全民篩檢的時間訂得太早,查出大腸癌的機率與個數偏少,勢必會浪費醫療資源。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MISCAN模型」,發現,從45歲開始到75歲結束,每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受益與負擔比值最高。

台灣50歲以上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在台灣,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 50 歲以後,因此,國民健康署利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50-74歲民眾,每 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以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早期並沒有症狀,但是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

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息肉個案,並經由大腸鏡檢查作進一步診斷,及早接受治療,進而阻斷癌症的發生與進展。

不過,根據統計,去年50-69歲民眾近2年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比率,只有41%,還有近六成的民眾沒有進行篩檢。相關單位指出,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使用定量免疫法,不需要飲食限制,相當簡單方便,50歲以上的民眾,還是要積極進行篩檢。

延伸閱讀:

便便一樣都有血,怎麼分辨是腸癌還是痔瘡?

不是只有痔瘡和大腸癌才會便血,這種腸病也會讓你的便便見紅

「吃便便療法」將上路 微菌叢植入治療究竟是什麼?

參考資料:

As colorectal cancer rises in young people, new guidelines recommend screening start at 45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