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間質瘤「全部都要當成惡性腫瘤」!做電腦斷層早期發現

照片檔 ID:820728484
  • 胃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一,而其中最惡性的「胃腸道間質瘤」每年有300個新案例,因為跟一般的上皮細胞癌不同,是從肌層長出,以往都被當作是肉瘤,但現在醫界共識,所有的胃腸道間質瘤都要視作惡性腫瘤來處理。

胃腸道間質瘤

胃腸道間質瘤又稱為胃腸道基質瘤(GIST),主要是蛋白質突變而造成的細胞癌化、增生,胃部發作大約占了60~70%,小腸則是20~30%,其他大腸、直腸、食道則在5%左右。但一般癌症多生長在表皮黏膜細胞,胃腸道間質瘤則生長在肌肉層,容易誤診為其他的組織肉瘤。

而胃腸道間質瘤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在腫瘤還沒有變大時,內視鏡也不一定能準確觀測到、也無法從糞便潛血中測驗出腫瘤;但這種惡性程度高的腫瘤,等到出現症狀,多半都已經來不及,加上化療的效果也不好,平均存活率只有1年。

不過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標靶藥物的運用,現在胃腸道間質瘤存活率已經達到7年,但另一個隱憂是,患者很容易因為治療技術進步掉以輕心、擅自停藥,導致復發或轉移。

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

大部分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是因為腫瘤已經大到出現症狀、或是從肚皮上可以摸到腫瘤才發現的,腫瘤會造成出血、肚子痛、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所以治療第一步,會以手術切除為主,先解決外在的症狀。

手術結束後的治療,則以標靶藥物為主,因為化學治療的效果非常差,又有一半的患者因為身體、腫瘤位置大小等因素不能進行切除,所以以往的存活率不高,確診的患者等於只能再活1年,但隨著標靶藥物的出現,可以大幅提升存活率到5年。

但胃腸道間質瘤的復發率很高,第一線的標靶藥物也不能完全治癒,等癌細胞產生基因變異,惡化的速度會更快,又不能像其他的癌症可以用血液、尿液做抗原篩檢,只能用電腦斷層掃描追蹤變異的蛋白質,所以追蹤治療非常重要,千萬不能症狀緩解後就自行停藥。

胃腸道間質瘤的預防

胃腸道間質瘤跟一般的胃癌不同,發病原因不明,也並非飲食、生活習慣不良導致,雖然內視鏡檢查不能確保檢查出腫瘤,但還是目前可以最快知道是否得了胃腸道間質瘤。

得了胃腸道間質瘤的患者,在治療期結束後,則需要3~6個月追蹤一次,進行電腦斷層掃描、腹部超音波,5年之後就改為1年追蹤1次,才能確保癌症不要再復發。

延伸閱讀

「43°C溫熱化療」救下胃癌末期患者!

照胃鏡時意外發現有胃息肉,會變成胃癌嗎?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