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為什麼重要?哪些人需要?運動者們的專業後盾

今年中華代表隊在奧運場上表現出色,全台民眾跟著選手一起歡騰、哭泣,只是選手在場上進行揮灑汗水的背後,後面還有許多團隊支撐著,尤其運動醫學團隊也扮演關鍵角色,不管是選手受傷、賽後恢復都需要運動醫學的協助。

哪些情況需要運動醫學?

過往民眾對於「運動醫學」相較陌生,多數可能都聯想到跟「運動受傷」有關?簡單來說,透過醫學的方式來增強運動員或一般運動民眾平時的運動表現、避免運動傷害,尤其是高強度的運動下特別重要。

這次被全民高度關注的羽球黃金男雙「麟洋配」、鞍馬王子李智凱等人,這些選手在場上高質量的比賽表現,背後主要是由長庚運動醫學團隊負責協助。防護師張家維更從2019年開始隨王齊麟、李洋兩人到世界各地比賽,張家維說:「其實運動員無論賽前暖身還是賽後恢復,都需要一對一的專屬照護,尤其是高強度的競技環境。」

運動傷害可能來自「長期訓練」

有時防護師都比選手更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張家維說:「每項運動都有專項的啟動肌群的暖身方式,頂尖的舞台更是如此,這種層級的運動員對自身狀態的調整有極高要求。」

特別是激烈的比賽後,已經筋疲力盡的身體狀態,更是需要專人協助調整,這時更是運動醫學可以提供幫助的地方,張家維提到:「良好的調整下可避免疲勞堆積,輕則影響表現,嚴重則增加日後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

而整個運動醫學的團隊還有各科醫師,像是復健科林瀛洲醫師曾多次協助王齊麟疲勞復原,他解釋:「運動傷害其實很多來自長期訓練的勞損,這在平時不容易察覺,尤其頂尖選手通常好勝心強,常常不小心就衝過頭,醫師的提醒就會是很重要的煞車器。」

運動醫學也包含中醫!有助紓緩身體疼痛

另外,包含中醫師也可以利用針灸等方式舒緩選手的疼痛,郭純恩中醫師常在國訓中心協助羽球隊選手。擅長以雷射針灸幫助選手減緩髕腱炎、手腕肌腱扭傷、足跟骨刺等導致的疼痛狀況。尤其在高強度訓練、重訓、或賽後之肌肉狀況處理,中醫可利用頭皮針、耳穴,加強放鬆、助眠或提升專注度。

這次奧運選手們大放異彩,不僅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醫學領域再度被重視,畢竟運動員長期比賽難免造成大大小小的運動傷害,能夠即時有效的處理是讓選手自在發揮,才能延續選手生涯的關鍵。

文、王芊淩

延伸閱讀

運動傷害有痛就要吃藥嗎?專家呼籲:消炎藥能降低疼痛但長期吃也有風險!
運動傷害最常發生在「中年人」!醫師:下半身肌肉最容易受傷
三級警戒讓人變腫、腳無力!解封前為活動筋骨做準備,專家建議 1 招護「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