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臨床統計,全台平均每4個成人就有1人長期忍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苦,而在所有消化不良症中,有將近6成是屬於非潰瘍原因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當事人不但深受其苦,而且還往往很難確診出真正的病因,因此成為謎一樣的消化道疾病。
阿凱這幾年來一直感覺自己上腹部不時出現疼痛感,尤其是在吃飽飯後更是疼痛的厲害,結果醫生幫他安排了一連串包括血液、糞便、胃鏡與超音波的檢查,但最後都是顯示一切正常,只好診斷他可能是罹患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很難確診病因,生理與心理因素都可能引發
如前面所說,像阿凱這樣的病例在台灣的消化內科是經常發現的,病患的臨症狀包括上腹部有不適感、灼熱感、打嗝、腹脹、噁心、腹瀉、腹痛、與無食慾消化不良的症狀,而且持續超過3個月,在經過一連串的檢查之後,都找不到腸胃道結構性病變的功能性異常,而且排除了像是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和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全身性疾病,以及腸躁症與胃食道逆流後,才會將病因歸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不過,醫界也分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的可能原因,包括了腸胃道蠕動收縮功能異常、胃腸道耐受力異常、內臟神經過於敏感、胃酸分泌異常等等。此外,包括飲食過量、三餐不定時,或是經常食用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的高油脂或辛辣刺激性食物,也有可能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除了生理因素之外,心理狀態也是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的可能原因,例如生活節奏過快、精神緊張、過度焦慮、心情憂鬱、工作壓力過大,都有可能引發病症。
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採取症狀療法
而面對功能性消不良症,在治療方式上主要是「症狀療法」的藥物治療,也是出現什麼類型的症狀,就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如果是出現腹脹、腸胃蠕動減慢等症狀,則是使用腸胃蠕動促進劑,如果是出現腹痛為主的症狀,則應使用制酸劑、降低痛覺刺激藥物或黏膜保護劑。
至於如果是因為心理狀態所引發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可以選擇採用精神藥物治療方式,通常會使用抗鬱劑,如三環類抗憂鬱劑(TCAs)、選擇性血清素抑制劑 (SSRIs)或抗焦慮劑。
延伸閱讀 :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