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都會經歷過下背痛,據衛福部統計,2019 年國人平均每人門診就醫次數前 20 大疾病,「其他背部病變(椎間盤或背痛等背部疾患)」排名第 10 名,顯示下背痛問題困擾著多數人。
一名 48 歲的男性患者,平時多從事體力勞動工作,2 星期前下背突然發生不明原因的疼痛,赴大醫院就診檢查,X 光和核磁共振攝影並無明顯異常,醫師開立非類固醇的消炎藥和肌肉鬆弛劑緩解其疼痛,但並無明顯的改善。
於是尋求中醫診療,透過觸診背部和理學檢查後,診斷為背部勞損和肌肉拉傷,給予針灸和推拿治療。經 6 次針灸治療後,下背痛減少 7 成,後續再進行 12 次針灸後疼痛感消失,經囑咐搬重物時須調整姿勢,追蹤治療後並無復發。
收治個案的民權馬光中醫所中醫師李建志表示,下背痛即現在一般大眾所認為的腰痛,其定義為腰椎區域,泛指胸腔下方開始的背部區域。大部分的下背痛都會自行好轉,但仍有少部分需透過治療才會康復。
下背痛診斷需詢問病史和理學檢查,如背部外觀和脊椎彎曲程度、觸診與壓痛點、關節活動度及神經學檢查;神經學檢查,包括肌腱反射、感覺與運動神經評估、肌肉力量等。最重要的是排除急症,如骨腫瘤、脊椎骨折、脊椎感染。
西醫用藥物與物理治療舒緩疼痛
李建志提到,西醫治療下背痛有 2 種方式,一是「藥物治療」,最常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與肌肉鬆弛劑;第二種方式為「物理治療」,如按摩、低能量雷射治療、運動治療、腰部牽引,以及熱療等。
對中醫而言,下背痛是「痺症」,即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通暢,引起肌肉、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及屈伸不利等症狀,名為痺證,例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纖維組織炎、肌肉損傷及神經痛等。
針灸與中藥,雙管齊下疏通氣血
李建志表示,中醫治療下背痛主要是用「針灸」和「中藥」為主。針灸治療,主要是以調理氣血及疏通經絡方式進行,下背痛的取穴以膀胱經穴位為主,例如,腎俞、大腸俞、委中穴等。
中藥治療,以寒熱虛實及氣血辨證論治,並依照病人的病情與體質,給予合適的藥物。如腰部僵硬,活動轉側不利;遇熱則痛緩,遇陰雨疼痛加重;舌苔白膩,脈遲緩,即為「寒濕腰痛」。
李建志進一步說明:「會以散寒祛濕,溫經通絡為主要方向治療,藥物以附子、桂枝、威靈仙、細辛、獨活和杜仲為主」。
下背痛的原因很多,排除急性症狀後,透過中西醫互相搭配治療都會有不錯的效果。透過「外部針灸」和「內部中藥」的互相搭配,內外兼顧,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避免久坐、注意姿勢,並搭配適當運動
李建志提醒,除了中醫治療外,也需注意本身的保養和衛教,以避免背痛的復發,通常下背痛要避免久坐,若需久坐時應以「背墊」(又稱為靠腰) 支撐下背,坐時姿勢要端正。
避免急速前彎及旋轉、身體過度向後仰等可能會傷害背部的動作。若需轉身拿東西時,不要只扭轉上半身,應盡量整個身體轉過來。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例如游泳、重訓、步行和慢跑等。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下背痛是什麼原因造成?醫師詳解下背痛原因、症狀、改善方法
坐骨神經痛不是病!告訴你該掛哪科、常見症狀及舒緩方式
肌肉疼痛是因氣滯或氣不足!治療師:不同疼痛部位使用精油功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