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很重要的一環,但隨著健檢的市場蓬勃發展,健檢項目的選擇也越來越多,而每家都有推出各種不同的套餐,除了考量價錢之外,到底什麼樣的檢查是追求健康的人最應該做的,其實有些判斷的方法。
疾病反應了一個時代
「選擇項目前,第一個當然看性別,再來看年紀,然後再看他平常的生活習慣、家族史。」桃園長庚健診中心主任邱正堂說,因為疾病會因為性別造成的荷爾蒙不同,還有年紀產生的退化等有所差別,所以健檢時,就跟看病的概念是相近的,自己所屬的族群與年齡容易得什麼病,就以什麼樣的檢查為優先。
而疾病的流行也同時反應了一個時代、一個家族或一個地方的情況,「像是居住在台南的人得到肝癌比例較高,嘉義則是膀胱癌,我們在看報告的時候也會考慮進去。」而現在台灣的時代疾病,像是癌症、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比較常見,也是國人10大死因中的前幾名,所以也成了健檢的主力項目。
我幾歲,該做什麼檢查?
桃園長庚健診中心負責內科、心血管專科的醫師林育聖說,比如對於現在習慣久坐的上班族來說,就要特別注意自己有沒有代謝症候群、甚至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像是肥胖,同時因為外食族多,也要顧到胃腸道的健康,所以也建議做個胃腸內視鏡的檢查。
「剛剛說的上班族大約是30~40歲之間,而40~50歲之後就要開始注意癌症篩檢,男性比較要注意攝護腺癌,女性則是甲狀腺癌,而且同時要注意停經的問題,這也是差別;然後肝癌、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亡率的前2名,大腸癌是發生率第一名,所以這3種癌症也要特別注意。」
而萬芳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則說,除了考量性別、年紀之外,也要看看受檢者的需求、工作形態,一般的上班族、又在35歲以下,他建議只要做代謝症候群那種一般型的健檢就好,但如果是高勞力的工作,就要看對方的工作內容,像是工地工人愛喝藥酒就有可能有肝臟疾病的風險。
但對於大多數坐辦公室的上班族來說,除了代謝症候群之外,35~45歲可以做防癌篩檢,像是X光、超音波、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等,45歲就可以開始做胃鏡,大腸鏡可以3~5年做一次,50歲以上則要比較注重心血管、腦血管的疾病。
「我」的健檢怎麼選?
但上述說的,都是一個大方向而已,林英欽說,他建議,如果真的想要「客製化」,最好還是固定在一家健檢中心做,這樣可以透過分析數據,發現最需要的,不是每年都要「全套基本健檢」從頭來過;「即使是公司的團體健檢,做了3年下來,可能第一年主力是防癌,因為覺得數值有點危險,之後就可以再做心血管的檢查。」
邱正堂也說,國外的健檢是要親自面試的,需要受檢者自己花時間了解、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檢查,但對於台灣人來說,方便性可能才是最考慮的,所以目前是用電話來做討論,同時也在發展網路的AI系統,希望未來可以真正達到客製化。
健檢一定要每年做嗎?
林英欽笑說,小時候的新生兒篩檢、學生健檢也是一種檢查,如果方便的話,每年做當然可以最詳細看到身體反應出來的狀況,「健康是動態的,一個人的健康絕對不是只有看數據,像是心理上的疾病,很難得知,但健檢同時有醫師的理學檢查跟問診,或許就能在那時候發現一些不對勁。」
不過台大健檢中心主任邱瀚模則認為,健檢大約2-3年做一次就很夠了,因為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健檢的火力是集中在擁有70%死亡比例的「慢性病」,而慢性病的進程比較沒那麼快。
當然邱瀚模也提到,像是胰臟癌的進程就很快,時間拖長的確沒辦法早期發現,但「胰臟癌本來就沒有很完善的檢測方式,而且檢測結束後的重要目的是『治療』,胰臟癌也沒有很完備的治療方式。」所以重點不是多久做一次,而是至少要做過一次,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邱瀚模強調,身體如果很多其他疾病,還是以疾病的治療優先,健檢是讓健康的人做疾病篩檢的地方,不是「讓我一次做完所有治療、所有需要的檢查」的地方。對於40歲以下的民眾,建議先「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至於80歲以上的長者,除非身體真的很健康,不然還是優先治療已知的疾病吧。
延伸閱讀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