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急、排尿無力、便祕竟與頸椎退化有關!避免永久性神經損傷 手術治療為上策

長期久坐、常低頭、長時間彎脖子或固定姿勢的工作者,都可能因為不當姿勢而造成頸椎退化性病變,治療上雖然一開始可先採用保守治療,不過醫師也提醒,如果無法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改採頸椎關節融合手術治療,以防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

50 歲的吳先生長期以來有雙手微微麻痛以及走路不舒服的問題,在接受復健及一般民俗療法後,症狀還是不見改善,近來甚至演變到難以拿筷子、走路不穩易跌倒等狀況。

吳先生後來到醫院進行理學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測,發現是頸椎第 5、6 節及第 6、7 節椎間盤突出和神經根壓迫,後來透過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與椎體融合及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後,目前手指已恢復靈活度,不僅可以順利使用筷子,走路也恢復正常。

非手術治療的脊髓型頸椎患者,更應嚴密觀察,一旦症狀出現加重趨勢,仍須儘快手術治療。

上下肢都可能出現症狀 麻木、疼痛、行走不穩

安南醫院骨科副主任許峻誠表示,因為椎間盤突出伴隨韌帶的肥厚,頸椎脊髓腔就會因此被擠壓而造成狹窄,如果嚴重擠壓到頸髓,就有可能造成「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常分為上肢及下肢之症狀。

其中,下肢症狀通常出現比較早,主要為雙下肢麻木、疼痛、僵硬發抖、行走不穩等,嚴重者則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上肢症狀通常出現較晚,壓迫較輕微的患者不一定有上肢症狀,或因症狀不顯著而被患者忽視。

許峻誠進一步表示,大多為雙側上肢的運動障礙,造成無力及無法從事精細動作等,大部分患者求診主因是難以寫字或使用筷子。由於脊髓型頸椎病往往合併神經根的損害,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肢疼痛及麻木,偶爾會有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常見表現為尿急、排尿無力、尿不乾淨、便秘等。

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
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疾病,通常發病於長者以及久坐、常低頭、長時間彎脖子或固定姿勢的工作者,頸椎關節、椎間盤(軟骨)、韌帶等都因為經過長年累積重複性磨損及損耗,而出現某些痛症或徵狀。

手術積極治療 避免永久性的神經損傷

許峻誠指出,若發現頸椎退化型脊髓病變,醫師大多會建議直接手術治療,因為採取保守治療可能造成症狀持續加重,最終出現四肢癱瘓及大小便功能障礙。許峻誠也提醒,如果選擇非手術治療的脊髓型頸椎患者,更應嚴密觀察,一旦症狀出現加重趨勢,仍須儘快手術治療。因此建議民眾若出現前述相關症狀,應及早接受完整評估,進而採取適當的治療。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安南醫院骨科副主任許峻誠

延伸閱讀
30 歲以上半數人 1 級頸椎退化!醫師:低頭族每彎 15° 頸椎壓力增加 7 公斤
退化性關節炎不只在膝蓋!低頭族注意 「科技頸」造成頸椎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