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長者進食問題!老人吞嚥困難飲食對策 這樣吃才不會越吃越瘦

所謂「民以食為天」,吃吃喝喝對一般人而言再平凡不過,但是對於器官退化、疾病、虛弱導致的吞嚥困難長者來說,好好吃頓飯,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如何幫助老人吃得順利、吃得營養,飲食質地相當重要。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統計,台灣 65 歲以 上長者有 21.8% 於每週至少 3 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有 12.8% 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 代表每 10 個高齡者可能就有 1 個有輕度以上 的吞嚥障礙。

人過了 50 歲後,體力、肌力、骨質逐漸 流失,使得吞嚥的生理和神經功能產生變化, 包括牙齒功能不好、唾液分泌減少、口腔內感 覺變差、舌頭力量減少等,讓長者在吃飯時面臨「容易嗆到、吞不乾淨、吞不下去」的困境。

1分鐘檢測老嚥症

「老嚥症」退化造成的吞嚥障礙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主任郭家芬指出,吞嚥功能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退化的現象,而非由疾病造成的吞嚥障礙,被稱作 「老嚥症」。使得任何異物進入氣管,卻無法用咳嗽的反射能力排除,稱為「無聲誤吸」。

對銀髮族而言,因吞嚥問題而排斥進食, 連帶飲水量都會攝取不足,可能造成飲食不均、營養不足等情形;若不慎因食物、水分、藥物等,發生嗆咳,恐造成吸入性肺炎,可能加速失能、臥床、延長住院天數等,甚至危及生命。

「無聲誤吸」是年長者感染肺炎危險因子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醫師表示,根據韓國 2021 年發表於《Lung》期刊的研究,觀察 784 名平均 76 歲的吸入性肺炎患者,超過一半有吞嚥困難,包含 3 成的「無聲誤吸」現象。

「無聲誤吸」是年長者感染肺炎的重要危險因子,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因此,他提醒,用以下 8 種警訊檢查家中長輩是否有吞嚥困難的情形。

  • 平時會流口水,或睡覺時引起咳嗽
  • 喝湯、喝水,很容易嗆到。
  • 只吃特定食物,或減少進食。
  • 吃飯時要吃很久、每口食物須吞 2 ∼ 3 次、 會疲累,或東西吃不完的次數增加。
  • 用餐後口腔殘存食物,或食物堆在嘴巴或掉出嘴巴。
  • 進食後,聲音改變或咳嗽增加。
  •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 不明原因發燒、肺炎。

老嚥症靠吞嚥動作訓練改善

李龍騰建議,若有上述狀況就顯示老人家的吞嚥問題是生理老化所造成,可透過吞嚥健康操訓練嘴唇、下巴、舌頭、喉嚨,或是專心 吃、慢慢吃、坐正吃、飲食調整來預防改善。

若無法改善或有較大的異常,例如,曾經有中風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病變、失智症曾有吸入性肺炎病史及頭頸癌等,需尋求專業醫療評估及治療,可掛復健科、耳鼻喉科、牙科等科。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吞嚥動作訓練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推動的「吞嚥健康操」。透過頭頸部拉筋放鬆、吞嚥肌肉運動活化相關肌群、聲音機能運動增加聲帶彈性,讓食物不易掉入氣管。

吞嚥健康操

老嚥症與肌少症息息相關

老嚥症與銀髮族常見的肌少症息息相關、互相影響。肌少症可導致身體各種功能障礙,包括吞嚥困難;而吞嚥困難造成的營養不良,也可能導致肌少症。研究顯示,預防和延緩肌少症並無藥物可醫治,需靠飲食和運動來改善。

許惠玉指出,運動時,應把握有氧和肌力運動兩者皆要做,對預防和延緩肌少最有效。她說到:「銀髮族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活動,還應每週至少 2 天中等強度以上的肌肉強化活動」。

還要減少久坐時間,維持動態生活方式。她建議,將活動納入日常,如:逛街購物、做家事、做園藝、遛狗、外出以走路為主、以爬樓梯取代坐電梯等,就能減少肌少症的可能性。

飲食這樣吃預防老嚥症

飲食上,則要攝取足夠蛋白質及熱量,才能避免肌少症。許惠玉表示,維持肌肉量、預防肌肉流失需要蛋白質幫忙,而銀髮族比成人更需要攝取優良且足夠的蛋白質。

不過若在熱量攝取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維持肌肉量仍是無效,建議銀髮族在適當的熱量下,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並將蛋白質均勻分配在 3 餐,如果能在運動後攝取更佳。

為了讓長輩好吞嚥,可將食物調整符合適口的大小。許惠玉提醒,不一定需要將食物攪打成糊糊爛爛的,反而會讓長輩食慾降低、不願意進食。可用擺盤美一點,調味香一點、口 感軟一點、食物小一點、飯麵濕一點,來引起食慾。

「吃」這個動作本身就是維持長者吞嚥功能的方法,因此透過飲食調整策略以增加長輩多吃的意願是相當重要的。許惠玉說:「吃東西時應避免邊吃邊講話或邊看電視,並給予充裕的時間,讓長者放慢速度吃,吃完 1 口再吃第 2 口」。

同時要「坐正姿勢」吃,因為重力可以幫助食團快速通過咽部。用完餐後繼續維持直坐姿勢 30 ∼ 40 分鐘,可助消化和吸收,減少胃酸逆流的情形,也避免食物逆流到喉嚨造成嗆咳。

吞嚥困難篩查怎麼做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王雪珮語言治療師呼籲,進入高齡化社會大家應更視視長者吞食困難對健康的影響,若有吞食困難的症狀應及時運用國際吞嚥困難篩查工具 EAT-10 進行初步吞食篩檢,並尋求專業的幫助。

王雪珮表示,對於吞食困難患者的照顧,「調整食物質地」是關鍵。對此,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委員會制定了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The 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簡稱 IDDSI)。 該項標準將飲食質地分為 8 個連續等級 (0 ∼ 7 級),透過醫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醫事人員詳細評估患者的狀況後,可依據相對應該程度的進食能力及食物質地為患者製備飲食,讓長輩安全進食、享受「吃」的樂趣。

她舉例,若患者需要「細碎及濕軟」等級, 則避免進食容易出水的食物,如帶水的稀飯,照顧者則需要留意食物在進食過程中是否均質,以及是否容易隨著時間而出水。對於易出水的食物,則建議透過穩定的方式,如勾芡或食物增稠劑,幫助輔助調整質地,讓長輩安全 進食、享受「吃」的樂趣

文/黃慧玫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主任郭家芬、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會秘書長王雪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