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肝癌病逝!醫警示:這器官初期無症狀,早期發現靠這 3 招

日前傳出肝癌復發,進入加護病房治療觀察,連女兒也緊急搭機返台,病況引發關注。然而,雖在醫護細心照料下,病情一度好轉,但仍於今日(15)淩晨不幸病逝,享壽 83 歲。榮總證實噩耗表示,院方尊重家屬安排,提供必要協助並妥善處理善後事宜。專家提醒,肝癌初期無症狀,唯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效延長存活期。

施明德是 B 型肝炎帶原者,2006 年身體健康檢查發現肝臟有 0.7 公分大小的腫瘤,立即接受手術切除。當時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幸好有定期健康檢查,發現得早才能接受手術切除。」2012 年檢查發現肝癌復發藉由電燒及栓塞手術治療。

每年 7000 多人死於肝癌

提到「國病」,近幾年社會關注的焦點已逐漸轉向「大腸癌」或「肺癌」,這兩種癌症的確都對國人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數據不難發現,肝癌仍然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二位,每年有 7000 多人死於肝癌。顯見,肝病及肝癌仍然是國人的隱形殺手。

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約有 60%~70% 是慢性B型肝炎引起,約 20 % 是C型肝炎所引起的。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感染 B 型肝炎或 C 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演變成慢性肝炎,進而造成肝硬化、肝癌,這就是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除了慢性 B 型肝炎、C 型肝炎外,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與肝癌的發生有關。目前已有相當多醫學研究證實,黃麴毒素會增加 B 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而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間接增加了致癌的危險,也像抽菸導致肺癌一樣值得注意。

肝癌早期難以察覺 除非腫瘤大到一定程度

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小型肝癌通常不會痛;但如果肝癌是長在肝臟表面,可能會出現脹痛感,主要是因為肝臟表面的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如果肝癌剛好長在肝的表面,即使是體積很小,一旦頂到包膜時,就可能會有上腹部脹、痛的情形出現。

當腫瘤很大的時候,因腫瘤快速生長壓迫到其他臟器,病人才會出現症狀。或是肝腫瘤轉移至身體其他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例如轉移至骨骼引起疼痛,轉移至腦部引起神經學方面的症狀,轉移至肺部引起咳嗽、呼吸窘迫等症狀。這些轉移的現象多半出現在末期的肝癌。

上述症狀外,也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肝腫瘤如果破裂出血會引起急性腹痛。
  • 肝腫瘤如果剛好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引起肝內膽管擴張時,會出現黃疸。
  • 肝腫瘤如果長在肝門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導致門脈壓上升,造成下肢水腫、腹水、引起腹賬,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

如何早期診斷?

基本上,肝癌可以經由血清檢驗、影像檢查和病理組織三方面來診斷。

第一招血清檢驗(驗血):抽血檢驗是診斷肝癌最簡單方便的方法之一,其中又以血清中的「甲種胎兒蛋白」(AFP)最常見,可以作為肝癌的參考腫瘤標記。

第二招影像檢查: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掃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肝癌的檢查十分具有參考價值,也能彌補血清檢查之不足。

第三招病理組織診斷:病理組織就是直接採取病人可疑的肝臟組織加以檢驗。

一般來說,如果抽血檢查甲種胎兒蛋白異常升高,影像學檢查也顯示有肝癌的典型圖像,則可考慮直接加以治療。但是如果連血管攝影都無法確定肝腫瘤的性質時,便必須考慮穿刺切片。但如果病人有腹水或凝血功能異常,就不適宜做切片檢查。

早期發現治療才有救

肝癌只要發現得早,是可以治療的,而且效果不錯。目前肝癌的治療方法已相當進步,常見的治療有手術切除、無線電頻燒灼術、血管栓塞、局部酒精注射、局部醋酸注射、微波凝固、冷凍療法、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以及支持性治療等。

其中以前三種治療(手術切除、無線電頻燒灼術、血管栓塞)最為普遍。哪一種才是最好的選擇,則是因人而異,需要參考肝癌的大小、生長位置、腫瘤數目、是否有肝硬化等狀況決定,換句話說,要採用哪一種治療,需要肝膽專科醫師做完整的評估後決定。

另外,肝癌最大的特性是容易復發,到目前為止,醫界還沒有方法能有效避免肝癌的復發,因此,無論接受任何治療,後續仍應密切地接受追蹤檢查。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日常生活上要避免飲酒過量、濫用藥物及可能被化學致癌物汙染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臟的負擔。肝癌的高危險族群包括:

  • 肝硬化病人
  • 一及二等親中有肝癌家族史者
  • B型肝炎帶原者
  • C型肝炎患者

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

文/邱玉珍、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肝癌需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免疫+抗血管新生標靶組合療法突破晚期治療瓶頸
肝癌原因不只是「慢性肝炎」!醫:再不減肥你就是高風險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