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損傷讓活動卡卡!醫採用「自體細胞軟骨再生修護術」讓 50 歲男重拾籃球夢

54 歲的詹先生,從年輕時就熱愛打籃球,因長期運動造成膝關節傷害,去年因持續疼痛而求診。他表示,右膝早已進行過 3 次關節鏡治療,沒想到工作時摔了一跤,左膝直接痠軟無力,讓他不僅球場去不了,還影響了室內裝潢工作。

經馬偕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暐錚評估,詹先生在接受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手術隔日即以拐杖輔助下床,3 天後順利出院,術後 1 個月患肢可跺踏地,3 個月就恢復日常行走。

造成膝關節軟骨損傷之原因

陳暐錚指出,膝關節軟骨是保護膝關節的最後一道防線,具有吸震及減少關節摩擦的功能,如果軟骨損傷,會造成膝關節疼痛或腫脹。而考量詹先生有持續工作的需求,且不能毀了他的籃球夢,於是建議採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

造成膝關節軟骨受損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齡增長的關節老化、運動傷害(過度或使用不當)、外傷等。若輕微的軟骨受損未能妥善治療,則容易演變成退化性關節炎

陳暐錚提到,早期退化性關節炎不易察覺,可能僅有暫時性的關節痠痛,若未能早期發現,日後可能演變成持續惡化的慢性發炎,最終導致關節周邊增生及關節囊肥厚,嚴重時,關節可能無法自由活動,影響行走能力。

什麼是一次性自體軟骨再生修復術

一次性自體軟骨再生修復術,屬於微創關節鏡手術,陳暐錚說明,只需經由膝關節兩側各開 1 個 1〜2 公分的傷口,從患者不需受力處取出微量健康軟骨,在手術室中以特殊酵素活化切碎後,可以立刻植回受傷部位,

植入的軟骨,會隨著時間逐漸生長成與人體軟骨相近的「類透明軟骨」,術後,可採用能刺激軟骨生成的復健活動輔助治療。病人平均術後 3〜4 週即可以脫離拐杖行走,半年至 1 年回診追蹤軟骨生長狀況即可。

陳暐錚建議,術後 2 周內仍要避免過度負重,最好配戴護具或是使用拐杖分散重量,以免影響到軟骨生長。可以進行抬腿或膝蓋彎曲、伸直訓練,第 3~4 周左右再開始進行復健,循序漸進的增加練習及踩踏。

關節軟骨療法比一比

相較於傳統膝軟骨骨髓刺激術(微骨折手術),須先將膝軟骨底部的骨頭鑽數個小洞,使其受傷出血以促進纖維軟骨生成,手術時間雖短,但纖維軟骨與類透明軟骨不同,使用年限較短,依個人體質及生活習慣大約可維持 2〜5 年。

陳暐錚指出,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膝關節損傷治療的最後方式,但置換人工關節的同時會犧牲原本相對正常的組織,如韌帶,以及可能會有傷口較大、可能影響後膝關節活動力等缺點。

他提醒,軟骨沒有神經,所以即使受損也不容易被察覺,但可能發現的症狀只有微微痛感,以及觸摸不到痛點的深層痠痛感,或活動時膝關節摩擦發出喀喀響或是感覺到關節活動不平滑等。

避免膝軟骨損傷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及正確運動方式,陳暐錚建議,一但膝關節發生不適,或有上述症狀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診斷確定問題。

陳暐錚 醫師 馬偕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

諮詢專家:馬偕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 陳暐錚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想成功換膝、有健康行動力?醫師揭 3 大關鍵重點
脂肪幹細胞搶救膝關節!8 旬翁免換人工關節,醫詳解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