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紙碗裝熱食小心吃進塑化劑!北醫研究:國人體內塑化劑比歐美高7倍

你經常用塑膠袋或紙碗裝熱湯嗎?可能會讓身體暴露在內分泌干擾物質(也稱為環境荷爾蒙)的風險中。台北醫學大學研究發現,台灣人體內的塑化劑含量高於美國、加拿大、德國先進國家,有些數據甚至高出2-7倍,值得注意的是,兒童和青少年的體內濃度更是高於成年人。

據統計,2024年全球每年有1/10的人口因食物污染而生病,有200多種疾病因食用到受污染食物而發生,40%的食源性疾病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當中不安全的食品包括了有害細菌、寄生蟲、病毒及化學物質等,輕則導致嘔吐、肚痛、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症狀,嚴重時更會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

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謝榮鴻表示,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的主題是「Food safety;perpare for the unexpected 」。為了喚起公眾對飲食環境中內分泌干擾物質危害的重視,台北醫學大學組織「食安守護隊」,期能減少民眾無意中過量暴露的風險。

內分泌干擾物質風險不容小覷

塑化劑等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干擾人體荷爾蒙、甲狀腺素及、胰島素等多種荷爾蒙的正常運作。研究發現,這些物質對生殖功能的影響相當大,可能導致睪丸功能下降、月經週期紊亂、兒童生長發育問題、不孕不育風險增加及癌症發生率上升。

近年全球罹癌人數逐年攀升,特別是兒童癌症與女性乳癌,增加的比例高於其他癌症,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發表研究指出,癌症的增加與內分泌干擾化學物甲(EDCs 又稱環境荷爾蒙)有絕對的關係,民眾不可不慎。

北醫研究:國人體內塑化劑濃度高於先進國家2-7倍

北醫食安系副教授廖凱威指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北醫食安系系列調查研究,2013-2016年期間,台灣民眾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代謝物濃度仍高於許多其他先進國家,以其中的DEHP為例,部分代謝物濃度甚至為先進國家的2-7倍。

研究更發現,兒童和青少年的體內濃度更是高於成年人。廖凱威表示,塑化劑代謝出體外所需時間不長、只需要幾天,這個結果顯示台灣民眾於日常生活塑化劑的暴露非常普遍。

如何減少內分泌干擾物質?

至於該如何減少內分泌干擾物質的暴露?北醫食安中心副主任蕭伊倫提出幾項具體措施:

1.使用可重複利用的玻璃保鮮盒,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2.正確使用與食材接觸的容器與廚具,如避免使用塑膠容器裝熱食。

3.不使用有損傷的美耐皿餐具及不沾鍋塗層

減少環境負荷也很重要,畢竟除了塑化劑之外,包括環境污染物、化妝保養品、農藥等,都可能有內分泌干擾物質。蕭伊倫建議民眾使用有環保標章的清潔劑、洗手乳、衛生紙、餐巾紙,做好垃圾分類,並使用在地或有機食材等。

北醫號召學生組「食安守護隊」

而為提醒民眾關注塑膠容器溶出物中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北醫營養學院食安中心提出SAFE (Stay Away From EDC)倡議,鼓勵校園及周邊店家減少塑膠容器的使用。校園餐廳及北醫附設醫院餐廳作為示範場域,並招募學生加入食安守護隊,輔導校園周邊商家實行EDCs減量措施。

北醫食安系系主任侯又禎表示,加入食安守護隊的學生將先接受食品衛生法規課程、EDCs及食品包材概念課程等相關培訓,針對北醫校內餐廳以及校園周邊有意願加入計畫的商家進行輔導,協助提升業者食品衛生安全及塑膠減量等概念,並實地前往餐廳訪查確認落實EDCs減量措施,頒發獎狀給予通過評鑑的商家。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院長謝榮鴻北醫食安系副教授廖凱威北醫食安中心副主任蕭伊倫北醫食安系系主任侯又禎

參考資料: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food-safety-day/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