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王培寧:神才能懂的失智症靠PET-MRI診斷和治療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的失智症人口約有25萬人,輕微認知障礙者約60萬人,看起來失智症的問題,勢必會越演越烈。而台北榮總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表示,失智症的成因相當複雜,例如:老化造成的腦部功能退化、腦萎縮、阿茲海默症、中風後的續發性失智症,甚至有原因相當令人難解,稱之為「神才能懂的失智症」,以上的診斷和治療目前可以靠PET-MRI來協助。

失智症診斷的發展

王培寧說,「在20~30年前,若一個病人就診時說他的認知功能不好,我們只需診斷他是否為罹患失智症。造成失智症的原因是退化抑或是中風?若病人被診斷為退化,大部分會被認為有阿茲海默症的問題,不過經過這10幾年來,對於失智症方面的診斷,已經有了驚天動力的大改變。」「而現在一個病人來就診時,我們當然不希望他是罹患失智症後才來,而是希望能夠在早期認知功能障礙時就能被診斷。」

王培寧表示,早期在臨床上,失智症要有非常嚴重的症狀才能被診斷出來,例如:六親不認、大小便失禁,家屬才認為患者是失智症,重度才會就診。而現在患者幾乎都是輕度就來診斷了,但目前醫界想要更進一步在「輕度知能障礙」時就診斷為失智症,以及治療上也想要病患在未惡化前就開始,也就是將診斷和治療提早到臨床前期。

臨床前期的失智症診斷和治療

什麼是臨床前期的失智症診斷和治療呢?王培寧指出,就是患者在臨床上沒有症狀,但腦子裡面已經有不同的變化,而不同的失智症會有不同的病變,而不同的病變會影響到將來臨床上失智症的治療及預防方式不同。

因為在過去10幾年來的研究中發現,從臨床前期到失智症診斷就要15~25年的時間,而如此長的時間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醫師不希望等到病人在臨床上有症狀之後,才來做診斷和治療。因此,知道患者目前的病程是失智症或只是輕微的認知功能障礙,以及腦部中的病理變化是怎麼回事,是醫師在失智症的診斷和治療上更迫切需要知道的事情

PET-MRI在失智症診斷和治療上扮演的角色為何?

失智症的發展,一開始是患者大腦中某些蛋白質產生病變,影響了腦部神經元傳導以及相對應腦區的功能,而這些只能依靠大腦神經影像才能夠判斷出來,所以神經影像在失智症的診斷方面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2011年新版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標準,就把生物標記(biomark)放進來了,一個是類澱粉斑的沉積,另一個是神經傷害的生物標記,都需要PET和MRI的神經影像來輔助診斷。

而2018年最新出爐的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標準,更強烈建議加上更多生物標記作為診斷的標準,例如:患者腦中有無類澱粉蛋白或tau蛋白?在葡萄糖正子攝影(FDG-PET)中,顯示患者腦子的功能受損了多少?結構核磁共振掃描(MRI)顯示患者腦萎縮到什麼樣的程度?兩種結合的PET-MRI影像,更是能幫助醫師了解患者腦損傷的部位,而進一步知道會產生何種相對應的症狀和會喪失怎樣的行為,對於治療上有非常大的助益。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

延伸閱讀

一次讓你搞懂CT、MRI、PET、PET-CT、PET-MRI是什麼?

你知道核磁共振檢查(MRI)沒有輻射嗎?

健檢都正常,為什麼忽然就被宣判癌末?

文/黃聖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