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週末醫學故事:古埃及人被割下的鼻子 成就了今天的整容行業
這幾年,「整形」可以說是越來越普及、社會接受度越來越高的事情,或許是因為偶像明星們帶起的整形風氣,讓人們覺得整形是一種很現代、很流行的事情,但其實,整形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
古埃及為了嚴懲竊盜行為,發明了一種殘酷的刑罰方式,就是將小偷的鼻子割掉。因為鼻子位於臉部相當明顯的位置,這樣的懲罰相當於是在小偷的臉上烙印下「罪犯」的字樣,讓他們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時便有民間家族掌握了「造鼻術」,他們會先在整鼻的人的臉上切下一塊皮膚,然後將皮膚接到鼻子到位置,接著用蘆葦草醬鼻孔撐開,以免「鼻子」塌下來。
不過,這在當時只是小規模的民間治療,一直要到了西元前6世紀,印度一名叫妙聞(Sushruta)的外科醫生出現,整形手術才開始被大多數人認識。妙聞曾詳細用7各步驟記錄下來鼻子整型手術的流程,另外,他也紀錄了像是耳垂、嘴唇的修補方式。這些記錄後來被翻譯成阿拉伯文,隨後跟著阿拉伯世界擴張、十字軍東征,來到了歐洲。
整形在文藝復興時期再度流行
不過,後來由於教宗依諾增爵三世(Pope Innocent III)在西元12世紀頒布了一項規定,禁止對人體進行任何形式的外科手術,整形術就停滯了下來。直到西元16世紀的文藝復興,整形才開始再一次流行起來。
整形之所以再次興盛起來,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有很大關係,當時的人認為貌由心生,長得醜的人在當時看來,不僅僅只是一種外在的醜陋而已,還被認為是一種內在邪惡的外在體現。
於是,當時的理髮師不只要會剪頭髮、刮鬍子,還要會動一些臉部手術,但是在沒有麻醉、消毒以及行業規範的情況下,這種手術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
當時很流行一種被稱為「上臂帶蒂皮瓣法」的手術,是指,將上臂的皮膚取下一半,留一段不切斷,以保證另一端有血液供應,可以更好的癒合傷口。不過這種方法對於受術者來說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了能夠順利讓這塊皮膚長到受損的部位,患者往往需要維持一個特定的姿勢,保持20天不動。
戰爭推動整形手術興盛
到了西元19世紀,隨著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推廣的無菌手術在歐洲開始流行,整形手術的感染率才開始慢慢降低。20年以後,麻醉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完善,整形手術終於成為一種安全又不會太痛苦、可以改變外觀的方法。
不過,近代的整形手術成長,其實是由戰爭推動的。有「現代整形手術之父」之稱的英國外科醫師哈羅德·吉利斯(Harold Gillies)就是一戰時期,整形手術的推廣者之一。
吉利斯從軍中退伍回到英國後,建立了一個臉部整形醫院,一戰時期英國水手沃爾特·姚(Walter Yeo)成為了他醫院裡的第一名整形病人。姚因為砲彈的彈片擊中臉部而毀容,吉利斯從姚的肩膀上切下了一塊皮膚,移植到了他的臉上完成了臉部。
在姚的手術成功後,吉利斯的團隊又完成了2千多名因燒傷或砲彈炸傷的病人手術,整形手術在英國逐漸興起,許多醫院都開始為整形病人設置床位。不過當時的整形手術還是非常昂貴的,所以整形的人大部分都是有錢人。
近代的皮膚擴張術
後來,美國又開始流行一種叫「皮膚擴張術」的整形方法,就是將「皮膚擴張器」埋置到皮膚下,然後間隔一定的時間,向擴張器內注射生理鹽水,使擴張器逐漸膨脹,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張器表面的皮膚面積也會擴大。當皮膚生長到足夠大的時候,就可以用多出來的皮膚進行其他部位的整形了。
這種方法與之前的相比,既減少了對健康部位的破壞,也減少了新疤痕的形成,很快就成為整形外科的主要技術之一。(其實這部分是有照片的,但是HEHO君怕大家看到照片嚇到,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尋「皮膚擴張術」喔!)
20世紀之後,人們對於美麗外觀的追求不斷增加,除了整形手術以外,許多美容產品、微整形也慢慢出現。愛美是人的天性,不過HEHO君還是要提醒大家,愛美的同時,不要做出自己會損害自己健康的事情喔!
延伸閱讀:
週末醫學故事:是毒是藥還是化妝品?毒死拿破崙的它,現在是血癌的救命藥!
週末醫學故事:哥倫布打頭陣 莫泊桑、梵谷都中標 美洲來的梅毒害慘了一票名人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