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台灣約有300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有1/3的人不知道,就如同有100萬人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個不定時炸彈。會有這麼多不知道的人,是因為大家對於血壓有個「年齡標準」的錯誤迷思,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根本沒有年齡越高、血壓可以越高的說法,不管幾歲,標準就是120/80mmHg。」
血壓沒有年齡差
王宗道說,他發現很多患者認為自己年紀偏大、本來血壓就會偏高,後來才知道原來在LINE群組有個流言,是一張「各種年齡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的對照表,認為正常人的收縮壓應該是「82+年齡」,所以50歲的正常血壓是132,就算高一點也正常。
「其實這是錯的,任何年齡層的血壓都應該控制在收縮壓/舒張壓是120/80mmHg,任何年齡的偏高血壓,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中風、腎病變等疾病機率增加,等於是增加死亡風險。」王宗道說。而太多人就是因為有錯誤觀念,才認為自己沒有高血壓,根據估計,大約150萬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導致許多心血管疾病。
王宗道舉例,國人十大死因中,高血壓雖然只排名第8,卻是近10年來死亡率上升最多的疾病,直接死於高血壓疾病的人數、十年來增加超過兩倍;而如果把排名第2、第4、第9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腎病變算進去,其實每年死亡人數跟癌症相同,「但癌症目前沒辦法準確預防,心血管疾病卻可以。」
該怎麼注意自己的血壓?
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說,其實他建議18歲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但這是指正常血壓的人而言,如果血壓偏高,就要做進一步檢查、治療。「雖然一般定義的高血壓是140/90mmHg,但如果超過120/80mmHg就是要注意的標準,因為『再過一陣子就高血壓了』。」
而王宗道建議,如果是自己量血壓的人可以用「722起量量」的口訣,也就是紀錄7天內的血壓,每天量2次,一次起床、一次睡前,而每次量血壓前先休息5分鐘,讓血壓平穩,同時也要量2個數值再取平均,因為可能會有些落差。
更好的做法是,可以量2隻手,因為兩隻手的血壓通常會不一樣,用較高的數值做判斷;而2隻手因為血流位置不同,如果量出來差距差到20mmHg以上,表示已經有血管狹窄的問題,就要馬上去看醫生,也算是一個警訊。
另外,如果是收縮壓、舒張壓差距超過50mmHg以上的人,比如150/60mmHg的血壓,王宗道說,千萬不要因為看到「60」,就覺得自己血壓還好,甚至認為「降血壓後血壓會過低」;「因為舒張壓是血管放鬆時候產生的壓力,太低,表示血管已經失去彈性、硬掉了,所以收縮壓會更高,這反而是又高血壓、又血管硬化的徵兆!」
這種收縮壓、舒張壓差稱為「脈搏壓」,王宗道說,通常血管硬化是老化的一種現象,所以舒張壓以60歲為一個分界線,60歲前會隨著年齡增高、60會後反而會降低,他建議60歲以上的人不看舒張壓,只看收縮壓是不是有達標,這才是真正判斷高血壓的標準。
延伸閱讀
血壓老是測不準?測量血壓7個錯誤你犯了嗎?
66%「年輕」高血壓患者不知得病!控制率僅年長者一半
圖、文/盧映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