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許多人都知道它具有一個難聽的稱號─「壞膽固醇」,這個東西在抽血檢驗報告中呈現的數據,對於醫師判斷心臟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病情狀況至關重要。
依據,一般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正常值應該小於160mg/dl,而曾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體內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則最好要降到100mg/dl以下。
低密度脂蛋白會形成斑塊導致血管缺血缺氧
而在血管壁由於高血壓或者其他病理過程破裂後,低密度脂蛋白才進入血管內皮,在內皮下聚集並被巨噬細胞和平滑肌細胞(SMC)吞噬,進而產生泡沫細胞,並誘導更多的白血球聚集,最終形成粥樣斑塊,導致血管供應區出現缺血缺氧的表現,如果這一病理過程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那就可以引發患者出現冠心病。
研究發現血管中的 SR-B1 受體,是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幫兇」
日前,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 Philip W. Shaul 教授團隊完成一項研究,刊登於《nature》期刊上,該研究在小鼠體內血管內發現竟然存在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幫兇」,就是內皮細胞上的 SR-B1 受體,它能主動吸收血液內的低密度脂蛋白,然後在細胞的內皮側通過排出,進而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在內皮下聚集,並吸引白血球產生泡沫細胞。
這個研究結論否定了過去對於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機制的認知,過去的研究結論認為這是一個被動過程,而 Philip W. Shaul 的研究團隊證實,這完全可以是一個主動的過程。
高密度脂蛋白將逆向運輸膽固醇到肝臟,促使血液中的膽固醇被肝臟消化,而 SR-B1 受體則是首次在肝細胞膜上被發現,其介導高密度脂蛋白(HDL) 在肝臟上的識別與吸收,同時 SR-B1 與高密度脂蛋白結合,可以促進內皮修復,抑制發炎症狀,進而達到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從表面看,SR-B1 真的是預防疾病發生的好東西。
周邊血管細胞的 SR-B1 受體作用與肝細胞表面的 SR-B1 受體作用完全不同
但 Philip W. Shaul 研究團隊發現,不僅肝細胞表面可以呈現SR-B1受體,在周邊血管的內皮細胞也發現了 SR-B1,但其作用卻與肝臟細胞上的完全不同,而是充當「幫兇」,吸收低密度脂蛋白。
為了證實 SR-B1 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致病機轉,研究團隊將去除SR-B1 基因的小鼠與正常小鼠的動脈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去除 SR-B1 可以大大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同時血管內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也比正常小鼠大幅度減少,且血管內的發炎反應明顯減弱。研究團隊同時表示,去除內皮細胞 SR-B1並不影響膽固醇水平,這是因為 SR-B1 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雙受體。
去除 DOCK4 可以大大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 SR-B1 對於低密度脂蛋白的轉運,依賴於一個叫 DOCK4 的分子,而去除 DOCK4 可以大大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而且單純去除 DOCK4 並不影響 SR-B1 對於高密度脂蛋白的吸收功能。
在動物試驗獲得相關結論後,研究團隊也在人體上進行了驗證,他們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體內 SR-B1 和 DOCK4 均高於正常人,這也就提示這種「幫兇」的行為在人體同樣適用。因此,研究團隊希未來能開發出針對 SR-B1 或 DOCK4 的標靶藥物,讓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病情有望得到進一步控制。
參考資料:SR-B1 drives endothelial cell LDLtranscytosis via DOCK4 to promote atherosclerosis
期刊小檔案:《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權威及最有名望的學術期刊之一,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雖然今天大多數科學期刊都專一於一個特殊的領域,《Nature》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期刊。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