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人就有2個腸躁症 低腹敏三階段飲食改善86%症狀

台灣的腸躁症盛行率高達22.1%,每10個人就有2個有這個問題,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指出,腸躁症雖然不會致命,但伴隨著反覆性地腹脹、腹痛、便秘、腹瀉及排便習慣改變等,不僅會影響病人的生活作息及工作出勤狀況,還會降低病人生活品質,造成病人額外的心理壓力與負擔。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醫師曾屏輝指出,全名「大腸激躁症」的腸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包括腹脹、腹瀉、便秘、腹痛等症狀交互出現。「目前定義腸躁症,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在過去3個月平均每週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並且在3個合併條件中出現2個以上症狀。3個合併條件包括了『腹痛與排便有關』、『排便的頻率變化』、『糞便的外觀形狀改變』,」曾屏輝表示。

目前臨床上並無確切根治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式,曾屏輝建議透過藥物治療、紓解壓力、使用國人少接觸的「低腹敏三階段飲食」,來緩解腸躁症症狀。「藥物治療包括了止瀉止痛、抗痙攣、精神科藥物;紓解壓力可以從心理治療、規律運動做起,」曾屏輝指出。

低腹敏三階段飲食改善腸躁症

而國人少接觸的「低腹敏三階段飲食」(Low FODMAP diet),則是源自於澳洲蒙納許大學發表的低腹敏飲食的研究。研究證實,相較於標準飲食,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FODMAP是指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FODMAP攝取過多時,就可能誘發腸躁症,但並非所有FODMAP都是腸躁症誘發因子,取決於個體對該食物的腸道敏感度。

「低腹敏飲食」需要在醫師、營養師建議之下分三階段進行,以找出患者對個別食物腹敏狀況。許惠玉提醒,採取低腹敏飲食,可能會減少蔬果雜糧類的攝取,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營養失衡,故不建議長期使用,一般健康人在無腸道症狀時也不建議採取低腹敏飲食,而特殊對象如:幼兒、老人、飲食不正常者也不適用。

攝取足量蔬果 預防腸躁症

飲食不均衡或面臨身心壓力時,可能會改變免疫系統功能及腸道生理,進而影響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而導致慢性腸道功能障礙。過去的研究也指出,腸躁症發生與西方飲食(Western Diet)有正相關,吃越多高油脂、高精緻糖份食物,越容易發生;另一項2018年伊朗的研究則指出,當膳食纖維攝取較高,腸躁症發生率較低。

陳醒荷提醒,維持腸道好菌相不但能讓腸道健康,更能提升活力改善情緒,預防腸躁症的發生。衛生福利部107年公告每日飲食指南,以成人每日攝取2000大卡熱量而言,每日應攝取至少4份蔬菜、3份水果,但根據最新營養健康變遷調查結果,19-44歲成人每日僅攝取2.2-2.3份蔬菜、1-1.1份水果,尤其是水果,攝取僅達到建議攝取量1/3。「先把蔬菜水果吃夠了,才能讓腸道變健康,避免腸躁症,」陳醒荷呼籲。

延伸閱讀:

一緊張就想上廁所 中醫「逍遙散」改善腸燥症

腸躁症的主因竟然跟腸子本身無關,而是自主神經失調與壓力

明明吃飽了肚子還是拚命咕嚕叫 當心可能是腸道菌失調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