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水分是人體維生不可或缺的物質,在人體的代謝過程中甚至比食物還重要。有人說人可以不吃東西存活2到5個星期,但如果3到5天不喝水,讓體內脫水超過15%到20%,就可能會死亡,可見得水分對人類存活的重要性。
每個人每天需要補充水分的量各有不同
我們常常聽到坊間針對每天應該喝多少水才健康的說法,從1500cc到3000cc的主張都有,連專業醫師的見解都不同,甚至還有醫師建議等渴了再喝就好。但其實還是要視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與健康狀況來決定自己喝水的量,就像一個健康的人與腎臟病患者需要補給水分的量就截然不同。
多數人其實都有慢性脫水的問題
不過,坦白說,就算按照坊間提出比較保守的1500cc的量來做標準,其實有很大比例的人每天喝水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算是把喝的含糖飲料、咖啡與牛奶等液體算進去都不夠,就會出現所謂的「慢性脫水」症狀。
慢性脫水症與急性脫水症狀況並不相同
當人體大量失血、嚴重腹瀉或大量流汗後,無法快速的補充血液和體液時,人體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急性脫水症,人體的溫度會下降、器官功能減慢、大腦陷入昏迷、精神波動降低,長時間無法得到有效的緩解甚至會出現昏迷、死亡,但慢性脫水的過程極度緩慢,症狀表現極易與某些疾病的癥狀類同,讓很多不能正確補水的人誤以自己的慢性脫水症是一些疾病的表現。
慢性脫水的症狀有哪些?
水在人體中所占的比例平均為70%,而越是和生命直接相關的器官,其含水量就越高,例如大腦組織中所占的比例則高達85%。如果人體出現慢性缺脫水,就會出現很多症狀,例如口腔乾燥、皮膚缺乏彈性、頭暈目眩,疲勞無力、血壓降低、手腳抽筋,甚至會有便秘的現象。
慢性脫水引發的疾病有哪些?
醫學專家發現,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在不斷地吸收和排泄水分來維持基本的生命進程,如果攝入的水不足,各種廢物在細胞內不能很快地被代謝出去,廢物在體內會日積月累,就會引發各種疾病。不少疾病,正是與慢性缺水相關的,例如各種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脫水程度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此外,慢性缺水也會影響大腦的工作狀態,造成反應遲鈍,無法集中注意力,影響人腦的正常思維和認知狀況。當身體缺水體重的1%到2%時,大腦神經元的正常活動就開始變的困難,短期記憶受損,視覺跟蹤能力減弱,注意力不集中;當缺水達到體重的2%到3%時,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就產生影響。
很多人出現慢性脫水症狀,卻是錯誤的以藥補水
而慢性脫水最可怕之處在於,並非它會帶來許多慢性病與退化性疾病,例如氣喘、關節炎、高血壓、心絞痛、糖尿病及紅斑性狼瘡,而是當身體因缺水出現疼痛訊號時,很多人的直覺反應往往是自己生病了,所以趕緊吃藥止痛卻不去補充水分,很可能會使身體機能更加惡化,甚至導致胃腸出血,或用藥過度造成肝臟、腎臟受損而造成肝腎的功能衰退與重大疾病。
國際知名的喝水專家拜門蓋勒就曾經分一個案例,一名得了胃潰瘍的年輕在10個小時內吃了數種強效胃藥,卻無法獲得舒緩,跑來找他求助,他要求病患喝了500cc的水,結果不到半個小時,男子就從原本痛到在病床上縮成一團,變成可以坐起身,跟其他病人交談,可見得一個簡單的補水作法,就能幫助病患改善疼痛。
千萬不要用人工飲料來完全替代補水
而除了錯誤的用藥來解渴之外,很多人面對慢性脫水的改善辦法竟然不是喝水,而是用茶、咖啡、含糖飲料或酒精來當水喝,取代身體真正需要的水。這些人工飲品確實也可以補充水分,部份也有有益健康的物質,但同時也有很多脫水因子,這種脫水因子可以帶走體內的水,有時候喝了想上廁所,或是越喝越渴,卻完全沒有起到補水的作用,無法緩解慢性脫水的問題。
所以,要解決慢性脫水的問題,沒有其他捷徑,就是每天喝到足夠的水,還有靠著食物蔬果中的水分來補充,至於究竟怎樣才是足夠的水,還是前面所說的因人而異,有人說,如果喝水喝到覺得由甜變味,可能是就代表喝水足夠的身體訊號,但這尚無科學根據,僅供參考。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