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中風時間是這個!避免血管收縮造成血栓,應該這樣做

過了一個週末的好天氣,這週又要開始變天了,又冷又濕的天氣,讓體感溫度更低。而在氣溫差異大的時候,也是最容易中風的時候,而且真正中風的警訊,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進入低溫環境後的2~3小時,最容易中風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最容易中風的時間,是「進入低溫環境後的2~3小時」。

很多人一定疑惑,為什麼不是進入低溫環境的「瞬間」,而是「2~3小時」呢?因為進入低溫環境2~3小時之後,會感覺「沒有那麼冷了」,但在進入低溫環境時,血管瞬間收縮造成的「血栓」,這時候也差不多已經堵塞血管、準備造成中風了。

但由於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沒那麼冷了」,所以這時候反而忽略了身體中風的警訊,比如頭痛、頭暈、身體變得不那麼靈活、講話變得不太清楚等,錯過了中風的黃金救援時間。

照片檔 ID:847473216

溫差是最大殺手

不過身體在進入低溫環境後,的確會調節體溫,也會做其他的保暖措施來讓自己變得溫暖,應該是更不容易中風的時候。

但「溫差」還是一個最可怕的殺手,大家都知道「熱脹冷縮」的原理,而其實血管也會有熱脹冷縮的現象,所以在日夜溫差大、特別冷的時候,就是容易讓血管劇烈收縮,誘發血管斑塊剝落、造成血栓而中風的時候。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要盡可能的降低身體感受到的溫差,像是很多人只會在「感覺冷」的時候,才開始穿上厚衣服、開暖氣,或是用暖暖包等各種方式來保暖,只要感覺身體暖起來,就很容易覺得已經「沒事了」,其實自己無意中創造了「溫差」而不知道。

正確保暖的3步驟

一、隨時隨地保暖頭頸部

因為人是恆溫動物,體內的「核心溫度」會一直固定在攝氏36.5~37度左右,而身體會透過流汗、血管散熱、發抖來維持核心溫度的平衡,所以正常來說,即使外面很冷,胸口、腹部也會維持一定的溫度。

但頭頸部的血管多,又有很多重要的血管聚集,如果出現問題會直接影響腦部,發生時間快、搶救時間短,所以三軍總醫院腦中風暨神經重症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周中興也提醒,建議可以一直戴著帽子保暖頭部、並圍上圍巾保暖頸部,讓血管不管怎麼進出低溫環境,都能保持在一定的溫度下,不要因為溫差而劇烈收縮。

二、多喝水

而血管劇烈收縮會造成中風,是因為血管收縮的時候,斑塊會跌落、堵塞住血管,而會有斑塊,是因為血液的黏稠度特別高,通常是因為天氣冷、體內水分不足造成的。

所以在進到低溫環境的時候,反而要注意多喝水,讓自己的血液黏稠度降低,比較不容易形成血栓。而喝水的水溫也不要太燙、太冰,建議要跟體溫差不多,反而更容易讓身體吸收。

三、注意中風的早期警訊:頭痛、頭暈、疲倦、講話不清楚

另外,很多人知道中風會有臉歪嘴斜的症狀,但低溫時造成的頭痛、頭暈其實也可能是一個警訊,如果在寒冷的時候,又常常覺得頭痛、頭暈,甚至是容易疲倦、講話不清楚,除了趕緊戴上帽子保暖之外,建議讓自己坐直、閉目休息一下、並多喝水,不要再讓動作擾亂血液,可以穩定下來。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當心暈眩伴隨噁心想吐,可能是小腦中風

中風前兆來得快 醫師:用一條臉上皺紋來判斷

中風後只能歪嘴坐輪椅嗎?可以在缺氧的腦內打「高壓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