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胃癌為什麼要切胃?因為淋巴系統容易快速轉移!

照片檔 ID:1061990918
  • 胃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率的第四名,現階段有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不過因為胃癌屬於消化道癌症,多半會先建議切除腫瘤,避免造成消化道阻塞,干擾營養與食物吸收,讓身體失去抵抗力。

得了胃癌就要切除胃?

目前亞洲地區的胃癌還是以胃的下半部為主,跟腸道健康有很大關係,而雖然胃癌主要治療的方式有3種,但直到2017年,癌症基金會公佈的治療案例中,醫生多半還是會建議「先切除」,主要是因為消化道的癌症,對營養吸收影響特別大,而胃的淋巴系統會造成快速轉移,切除後也可以避免併發症。

胃癌的切除手術包含3種,在還沒有轉移時,可以進行「根治性切除術」,範圍除了包含腫瘤原發位置之外,為了預防癌細胞轉移,還會切除大部份的胃,包含血管、神經、淋巴管和結締組織的大、小胃網膜,十二指腸第一部分、淋巴結、附近受到侵犯的器官等,但切除的範圍爭議比較大。

但當胃癌已經轉移到肝臟、腹膜、淋巴結,就要進行姑息性切除術,切除原發腫瘤,避免腫瘤持續長大,引起胃部阻塞、出血、穿孔等;但手術後要合併化療、放射性治療清除癌細胞,身體負擔很大,許多人無法完成全程。

至於有食道、腸道阻塞的人,醫生評估後身體狀況不適合切除腫瘤的人,可以進行胃繞道手術,但這屬於改善生活品質的手術,不是治療,只能讓病人比較舒服,對延長壽命沒有幫助。

並非每個人都適合手術

雖然現在醫學發達,手術的操作風險也比以前降低,70歲以上的手術成功率也大幅提高,但年紀大仍然是一個風險點。再來,如果要做「全胃切除」,或是「合併切除鄰近器官」的人,因為切除的範圍太廣,也會有身體上的副作用跟風險,這部分也是各國醫界還在爭議的地方。

另外,原本有呼吸系統疾病如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病患,或是腫瘤太大,也不適合馬上動手術。呼吸系統疾病可能對麻醉過敏、或是在手術中因為胸腔內部壓力改變,引發呼吸問題;腫瘤太大的人則可以用手術前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先縮小腫瘤,再進行開刀,提升切除完整的機率。

近幾年胃部切除手術引進「腹腔鏡」,傷口小、術後恢復比較快,是很多人的選擇,也讓手術不再可怕,但切除胃之後,因為胃容積變小、肌肉收縮不良、幽門的機能被破壞,可能造成「胃術後症候群」。

「傾倒症候群」是食物很快到達腸子,使得血管內的水分大量滲入腸腔,導致腹脹、腹絞痛、噁心嘔吐、腹瀉,甚至盜汗、虛脫。「早飽症候群」則是很容易覺得飽,因此上腹疼痛、嘔吐、營養不良;「慢性胃肌無力」是因為胃肌肉無力、無法排空,導致胃脹、疼痛。

所以胃切除之後,要慢慢習慣少量多餐、吃飽後30分鐘才喝湯、喝水、避免攝取醣份過高的食物,讓身體漸漸適應,這時候營養調節就很重要。

不想切除怎麼辦?

除了傳統的化療、放射性治療方式之外,口服的化療藥物已經成為化療的主要方式,因為副作用比較小、容易使用,病患心理上也比較能接受。近期的日本研究顯示,單以口服化療藥物S1治療,一年後比無化療的對照組提升了10%的3年存活率,目前這項藥物也已經有健保給付,減輕不少負擔。

但整體而言,化療可以在短期內延長生命,但很難根治。近幾年也在發展標靶藥物、免疫療法,但藥物都沒有納入健保,一個月需要幾萬、幾十萬的自費額,幾乎沒有家庭負擔得起。

而化療如果使用單一藥物,容易產生抗藥性,所以都會以多種藥物混合使用,但像紫杉醇(Taxanes),目前健保對於胃癌的患者沒有給付,一個月自費需要4萬元,有效提升1年存活率的賀癌平只准使用在乳癌上,胃癌也得「自己想辦法」。

但無論是哪種胃癌治療方式,都要視自己的身體狀況、醫師建議,還有經濟考量等,以手術而言,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手術,而化療更是有太多選擇,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同,要對症下藥才是最好的療法。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