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傷口痛到生不如死!除了嗎啡,還可以用「神經阻斷術」

iStock-948164694

手術後的疼痛,已經從過去的「要忍」演變成今天的「要止痛」,但過去使用的方式多半是給口服止痛藥、注射嗎啡等,單一手段的效果並不好,而且因為是全身性給藥,有很重的藥物副作用。所以近幾年醫界也開始漸漸將原本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神經阻斷術」,應用到手術後止痛上。

神經阻斷術是切斷神經嗎?

雖然叫做神經阻斷術,但其實不是「切斷神經」,而是阻斷神經的傳導電流,為了避免大家誤解,所以後來多改稱為「介入性疼痛處置」的一種方式。

這種處置手段簡單來說,就是將可以阻斷神經傳導的藥物,用注射的方式直接打到疼痛的位置,讓神經不會感覺到痛、也不會將「痛」的感覺傳到大腦,同時身體也不會因為疼痛而引發內分泌、發炎反應,能夠幫助患者好得比較快。

如果給個比喻,就像是用飛機直接提水到火場救火,不用再經過貨車運輸,可以減少時間、同時減少水的消耗;因為藥物使用量不會像口服、肌肉或靜脈注射這麼多,所以副作用也會減輕很多。

而手術後之所以要止痛,除了讓病患感覺舒服之外,因為大腦沒有接收到疼痛的訊號,不會刺激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就不會造成肌肉緊繃、心臟缺氧、靜脈淤積等問題;手術畢竟對身體也是一個傷害,所以修復的效果跟速度很重要,止痛就是為了避免身體自發性的阻擋這種修復過程。

神經阻斷術要怎麼做?

過去神經阻斷術多用在脊椎疼痛、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的患者身上,利用X光或是超音波的定位輔助,找到神經的痛點發生位置,注射藥物來使神經傳導失效;另外,因為阻斷術也可以刺激血管擴張,讓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可以恢復末梢組織的功能。

短效期的藥物會使用局部麻醉劑,通常這種藥物會作用在周邊神經,是暫時性止痛,多半用在小手術上,時間大概可以維持12~24小時,這也是身體復原的黃金關鍵期;如果配合病人自控式的止痛,也就是病人感覺疼痛時,自己按下止痛劑給予的按鈕,止痛時間快速、符合需求,效果特別好。

長效期的藥物會使用高濃度酒精或是酚類化合物,直接抑制交感神經的作用,用來治療頑固型的疼痛,或是疾病末期如癌症末期的患者身上;像是脊椎問題,或是腹部大刀如換肝、切膽囊等疼痛,可以使用這類的治療。

雖然神經阻斷術可能會有感染、藥物過敏或中毒、注射部位發生淤血、血腫的風險,但發生機率只有5%不到;不過做了神經阻斷術後,病患會有麻痹感,擔心自己這種麻麻的感覺「再也不會好」,但其實永久性神經損傷發生率是0.5%以下,這種麻麻感大約在幾天,或是1~2個月之後就會緩解。

延伸閱讀

台大林至芃醫師:癌症疼痛不用忍 找對方法就能有效緩解

癌症的疼痛到底有哪幾種?如何使用止痛藥才能減輕癌痛?

「癌痛」要人命,癌友卻不止痛 醫生:藥物成癮機率0別強撐!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