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患者能吃藥就不要開刀,往往手術都是最後一個選擇,因為手術相對風險高,不僅有術前檢查、還有術後照顧的問題。從一般外科醫師提醒:「患者與醫師的決策分享非常重要!從手術目的、過程、醫材,患者都必須了解清楚」。到底在進入手術房前有哪些患者必須提早準備,要知道的狀況?
要進行手術前,患者一定是跟主治醫師進行過長時間的溝通,國泰醫院一般外科戴鋒泉主任說:「現在醫病關係很重視『決策分享』,今天疾病要不要開刀雙方都要溝通清楚,包含病人情況、怎麼治療、有什麼風險都要先了解清楚。」
雙方會隨著時間達到「共識」,決定進行手術的時間,但在這之前,要記得詢問以下的問題,與醫師好好討論。
問題一:手術是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還是局部麻醉?
如果是手術時間較長、開刀部位較重要的器官,通常都會進行「全身麻醉」,適用於頭頸部、胸部、或上腹部方面的手術,如果是全身麻醉的手術,術前會多一點的檢查項目,才可以確保手術的安全。
如果是開腰部以下的範圍,例如疝氣、闌尾炎、剖腹產等手術就可用半身麻醉。有些「局部麻醉」的手術,通常不會動到重大器官,較不會有嚴重的病發症出現,患者當天開刀完就可以回家,又稱作「門診手術」,在手術前做的檢查項目也較少,例如像是脂肪瘤、小腫瘤的切除。
並沒有說半身麻醉好、還是全身麻醉好的說法,醫師會依照外科手術需求,選擇最適當的麻醉方式,但不同的麻醉方法也會影響到手術前的檢查。
問題二:手術前有哪些檢查必須做?
手術前的檢查項目琳瑯滿目,廣泛像是抽血、胸部 X 光、心電圖等,戴鋒泉解釋:「這些檢查都是為了讓手術可以安全進行,因為開刀不是只是單純手術而已,麻醉科在評估病人狀況的時候就需要這些檢查。」
特別是如果今天手術的範圍越大、患者年紀越大,需要檢查的項目、範圍也會廣,「如果是開肝臟、大腸等等腹部手術,就可能會需要到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在手術前檢查的越詳細,醫師會對手術的概念、想像就會越清楚。」戴鋒泉說。
目前大部分的檢查都是健保有給付,比較特意少數的檢查是自費,戴鋒泉舉例像是癌症手術結束之後會有病理檢查,這些都是標準健保給付,但牽涉到基因檢查為了確認是否適合某些標靶藥物,這些都是自費。以現在台灣現況要自費做檢查的項目相對少數,醫師有這樣的要求,患者可以請醫師解釋這是要做什麼用,目的性是為了什麼?
問題三:手術前有哪些患者必須做的事情?
手術前一天可以準備的事情很多,像是為了防止手術部位感染,可以在手術前把手術部位清潔乾淨。
另外,女性許多都有做藝術指甲的習慣,這些都必須在手術前清除掉,戴鋒泉解釋:「因為手術過程中,醫師會從患者嘴唇、指甲是不是蒼白來觀察患者狀況,但患者如果塗了指甲油、臉上畫了妝,就讓醫護無法準確觀察。」
一般手術會要求空腹、會禁吃一切食物,甚至有些醫師會開些軟便藥,但如果是大腸相關的手術,則有可能需要灌腸、清腸,醫師會依照不同的手術進行不同的要求。
如果本身是有慢性病的患者,定時有在服用藥物的習慣,必須要讓醫師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吃哪些中藥、西藥、及健康食品,醫師會確認是否需要在手術前先停藥。
問題四:充分了解手術過程?使用哪些醫材
手術通常都是「切除」或是「重建」,患者必須了解醫師在這過程中可能會移除器官、或是放入外來物,這時候也會談到「醫材」的選擇。
雖然很多醫材已有健保給付,有些醫材經過改良、效果確實會好一點、或是比較比較新出來的產品,但可能健保還沒有納入手術中,這時候就會有些自費空間!
戴鋒泉提到:「在外科常見的自費醫材有超音刀、止血等,這些醫材其實都是會讓手術比較安全、時間手術縮短,對患者也是有好處,不要麻醉那麼久、出血量越少,手術恢復都會比較快。醫師也會跟病人建議哪些醫材會比較好,患者可以依照必要性、有沒有保險來決定,這時候也是決策分享。」
問題五:手術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手術後如果是評估不需要住院的,可以安排親友、家屬請人護送返家,這時不能獨自駕車、也不能獨自搭乘公車或計程車。
此外,手術後的休養很重要,但不是每一位患者都會住院,如果是自行返家的患者就要更留意傷口照顧,戴鋒泉說:「可以觀察心跳、血壓、注意傷口有沒有出血,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訊號,雖然住院的患者會有醫護幫忙觀察,病人多瞭解自身狀況、清楚表達自己不舒服。」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手術專題
手術大小事全收錄在【小手術大困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