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讓孩子人生失去色彩?醫籲:及早用藥能提供一線生機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 SMA),是一遺傳疾病,罹病者會肌肉無力、萎縮,最終導致呼吸困難而致命。目前已有治療新藥納入健保,讓飽受罕病所苦的孩子,有機會延緩病程,進而自理生活,活出亮麗人生。

女童的一小步,治療的一大步!

小瑜 1 歲多的時候,正要學走路時被媽媽發現步態與其他孩子不同,懷疑是否有長短腳而就醫;直至 2 歲時,確診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三型」,從此每週靠著復健運動來抵抗不斷惡化的肌肉無力症狀。

直到 7 歲時 (2020),因健保署開放第一次治療年齡,未滿 7 歲的患童就能申請藥物治療,主治醫師便積極協助申請,開始接受藥物治療。今年 10 月完成第六劑的藥物治療,小瑜的手腳變得更有力氣,生活自理方面有許多進步。

小瑜媽媽對於孩子可以墊腳尖、走路變得穩定、獨立行走較不會跌倒;能關車門、拉拉鍊,甚至切菜煮麵都可以自己完成,深感欣慰。媽媽說:「小瑜是勇敢的孩子,因為疾病而早熟懂事,希望疾病能帶給她正向面對環境的態度。」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發生原因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 SMA) 是國內發生率第二高的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退化疾病,是由父母雙方的隱性基因遺傳給孩子而發病。根據目前已發表之文獻,台灣新生兒的發生率約為每 17,181 人中有 1 人罹患此疾病。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教授周宜卿表示,該疾病是因為脊髓腔內的運動神經元退化,無法產生足夠且穩定有功能的 SMN 蛋白,影響到神經系統中控制自主肌肉運動的能力,造成肌肉無力。

她進一步說明,「孩子若在嬰幼兒階段就發病,會無法抬頭、翻身、獨立坐起或站立;越早發病者症狀越嚴重,甚至會影響呼吸,須長期仰賴呼吸器,隨時有生命危險。」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可分為 4 型

依照發病年齡和動作功能,「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分為四型:
˙第一型:6 個月前發病,終身無法獨立穩坐。
˙第二型:6~18 個月發病,可以獨立穩坐,但無法獨立行走。
˙第三型:18 個月~30 歲發病,症狀出現前可獨立行走,但逐漸失去行動能力。
˙第四型:30 歲後發病,不影響運動功能。

過去,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無藥可醫的罕見疾病,直至 2016 年才有治療藥物的誕生,為患者帶來無限希望。而在各界的努力爭取之下,衛福部終於在 2020 年 7 月 1 日宣布將 SMA 新藥納入健保,有條件給付。

藥物治療對疾病的幫助有多大

該藥品適用於所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在治療上效果顯著,能減少患者運動神經元壞死、改變病程。如果能及早治療,患者幾乎與正常人沒有分別;就算晚期才使用,也能阻止病情持續惡化。

周宜卿指出,台灣目前已經有 40 位個案申請到藥物治療,且看到成效,鼓勵未滿 7 歲的 SMA 患童,若無使用呼吸器,都可到兒童神經科詢問,及早用藥以維持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

此外,周宜卿呼籲,若夫妻皆為帶因者,則每一胎都有 1/4 的罹患機率,唯有正確的篩檢流程與基因檢測,可降低此病的發生率。有家族史或是計畫生育的夫妻,可自費檢查是否帶有 SMA 基因,進一步接受遺傳諮詢。

文 / 黃慧玫、圖 / 胡家芸

延伸閱讀:
肌肉萎縮是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孕前預防、檢查、治療一次看懂
希望寶寶能跑跑跳跳?那就不能錯過「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篩檢
即早發現即早應對!婦產科醫師告訴你懷孕前/孕早期「單基因遺傳疾病檢測」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