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你開這個藥都沒效啦!」憂鬱症發生率約占15%,在現代已經算是一種國民病,而憂鬱症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又比一般人高了1.3倍左右,但就算看了醫師,很多憂鬱症患者還是覺得自己「治不好」,其實可能是躁鬱症誤診為憂鬱症,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就發現,檢測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可以提升判斷的準確度。
憂鬱症/躁鬱症跟副交感神經有什麼關係?
「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也就是大腦、尤其是前額葉出現問題,而前額葉同時也是副交感神經的『掌控』源頭,會造成副交感神經的故障,在敏感性比較高的心臟,就會導致沒辦法控制心跳,所以病人很可能因為心律不整致死,這也是憂鬱症、躁鬱症會死於心血管疾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而自律神經失調的檢測儀「心率變異性檢測儀(HRV)」,已經由衛福部核准,可以在健檢中心、或是自己買一台回家用,張勳安說,自律神經就像是電線,經由電流控制我們的器官,所以器官本身可能查不出問題,但身體就會很不舒服。
而過去知道「糖尿病、老化」,會導致扮演煞車角色的副交感神經功能退化,酗酒、抽菸影響度小一些,壓力影響度又更小,但發現憂鬱症跟副交感神經的關聯是後來才開始做的研究,「但想把自律神經檢測儀用到憂鬱症、躁鬱症的診斷上,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
過去的檢測儀,是心臟科在觀察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不是能有好的預後,如果副交感神經功能不彰,通常預後也不好、短時間內死亡機率很高。「不過我們發現,副交感神經的功能檢測,其實也可以協助判斷躁鬱症跟憂鬱症的差別,甚至可以查出病人自殺的風險,希望可以納入精神科的常規檢查,就像血壓機、血糖機一樣。」
副交感神經功能可以怎麼判斷躁鬱症跟憂鬱症
「一般認知的憂鬱症是單極性的憂鬱症,也就是只有憂鬱,躁鬱症則是所謂的第二型雙極性憂鬱症,會有輕躁期再轉換成重鬱期。但問題是,輕躁的時候很少有人會來看醫生,因為會一直覺得『很棒!超棒!心情超好!』而且頭腦清楚、精神百倍、很多創意湧現,這樣誰會想來看醫生!」
但張勳安說,這種「棒棒」感過後,會迎來重鬱,產生的強烈對比非常難受、比單極性的憂鬱症還要糟糕,所以躁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也是憂鬱症的4倍,而更麻煩的是,因為憂鬱的情形很嚴重,所以很容易被誤診為單極性的憂鬱症,但躁鬱症需要使用情緒穩定劑、憂鬱症不用,誤診的治療效果當然不好。
張勳安跟三總的團隊使用自律神經的儀器檢測後,發現在確診、但沒有治療的116名躁鬱症身上,副交感功能是最差的,591位單極性憂鬱症患者稍好一點,421位健康人則是正常;他說,如果用高頻指標4.995作為切點,判斷低於這個的人是不是躁鬱症,準確度可以達到6、7成,加上原本使用的「醫師會診、評估」,可以把誤診的機會降到最低。
檢測儀可以怎麼幫憂鬱症、躁鬱症患者
除了躁鬱症、憂鬱症的判斷之外,憂鬱症在治療上,最害怕的是病患已經有想自殺的念頭,卻告訴醫師「我很好」,導致憾事發生,張勳安也說,「想自殺的憂鬱症患者,副交感神經功能會更差,配合問診,就比較不會錯過救援的時機。」
而且副交感神經同時也是抗發炎的控管神經,在身體起了發炎反應、殺死入侵的細菌等外來物之後,會由副交感神經來傳遞「停止」訊息;但想自殺的人,副交感神經已經失去這項功能,所以血液中的發炎反應也會比較高。
既然知道副交感神經的機制,現在三總已經在做臨床實驗,用非侵入性的神經調節技術,透過9伏特、等於手機電池般微小的電量,改變大腦中的電波。貼在頭部的2個電極,陽極的活性會是原來的1.5倍,陰極是0.8倍,所以刺激控管副交感神經的前額葉,可以幫助活化、改善憂鬱症情況,這也是為什麼說「運動」可以身心健康的原因,因為運動是全腦都活化的狀態。
張勳安也提到,同時他們也發現,國人很喜歡吃的安眠藥、過去的抗憂鬱藥三環素,都會導致副交感神經功能的下降,「不能因為想趕緊解決失眠,就依賴藥物,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現在有了這個辦法,希望未來可以讓憂鬱症治療更完善。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