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胰」堆積越多內臟受損越嚴重!避免生成飲食控制是關鍵

內臟脂肪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除了常見的「脂肪肝」以外,「脂肪胰」的問題同樣不能輕忽!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分析:「脂肪胰是近幾年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性,一旦有脂肪胰未來產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隨之上升。」

脂肪胰威脅大!盛行率恐高達30%

脂肪胰形成的原因與脂肪肝相似,簡單來說,當人體攝取過多熱量時,將多餘脂肪儲存起來,照理應堆積在脂肪細胞中,但脂肪跑到細胞以外的地方,若堆積在臟器時就會稱作「異位脂肪」。而肝臟是内臟器官中相對大的「倉庫」,所以是最常見也堆得最多之處,但同樣脂肪堆積的形態也會出現在胰臟。

隨著超音波儀器進步,脂肪胰被發現的機會提高,也因此近7-8年來,醫界開始關注脂肪胰的健康議題。楊建華提到:「台大健檢中心研究數據就顯示,脂肪胰在健檢人口盛行率約 16 %,但因健檢民眾多數為較注重健康或年輕族群居多,因此推估脂肪胰真正盛行率可能高達 30 %,和脂肪肝比例相當。」

脂肪胰可能是「代謝症候群」的前兆

內臟脂肪可怕之處,就是不會立即產生明顯症狀,卻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影響著身體。楊建坦言:「70 %脂肪肝患者同時有脂肪胰,而脂肪胰患者高達 97 %都有脂肪肝,當出現脂肪胰後,就要小心『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定義是指:腰圍、血糖、血壓、三酸甘油酯、膽固醇,五項當中有三項異常就算是代謝症候群,有極高的心血管及糖尿病風險。因此,「脂肪胰」其實可能是比這些數值更早出現的一個表徵,提醒民眾還是需留意。

【代謝症候群定義】

  1. 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 血壓:收縮壓≧130mm或舒張壓≧85mm,或是正在服用降高血壓藥物。
  3.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正在服用治療糖尿病藥物。
  4. 空腹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150mg/L,或是正在服用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已有諸多研究證實,脂肪胰與許多慢性疾病都有正相關,諸如糖尿病、脂肪肝、胰臟發炎等,且脂肪胰好發在年長者,當隨著年紀增加,脂肪的浸潤更加明顯,尤其是在男性朋友身上特別容易觀察到。

脂肪胰堆積越多內臟受損越嚴重!恐有早期糖尿病

當胰臟的脂肪堆積超過 5% 以上,會讓胰臟細胞開始受損,而越多的脂肪浸潤後會傷害胰島β细胞,進而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且當脂肪堆積越來越多,胰島素敏感度每況愈下,糖尿病的風險也越高。

研究發現,50%有脂肪胰的人會有糖尿病,60-70%糖尿病患者都有脂肪胰現象。因此我在此想要特別提醒,若健檢發自身有脂肪胰,需多留意是否可能已經有『早期糖尿病』,如血糖異常的現象。

由於「肥胖者」是脂肪胰最主要的高風險族群,楊建華建議:「減重有所幫助,也可協助改善許多代謝問題,在國外會利用雙胍類藥物讓胰島素敏感增加,來改善脂肪胰,但目前這樣的方式台灣還沒有納入臨床研究。」

避免脂肪胰生成「飲食控制」是關鍵

想避免脂肪胰生成或想要消除內臟脂肪,其實最重要還是「飲食控制」,且比運動更有效,需要減少精緻糖、精緻澱粉攝取,多吃原型食物。此外,注意果糖的攝取,因為果糖只能在肝臟分解代謝,常常儲存在內臟中。

本身有糖尿病史、三酸甘油脂、代謝症候群問題者亦是脂肪胰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照腹部超音波檢查。但腹部超音波仍受限於胰臟在後腹腔位置,故有時偵測無法全面,而核磁共振、內視鏡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都可以提供較準確的檢查,但相對價位較高無法普遍施行。

一旦發現自身有脂肪胰的可能,建議每 3-6 個月就要追蹤血糖、血壓、血脂變化,及早控制代謝症候群相關指標,減少三酸甘油脂的堆積,就能好好保護胰臟健康。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肥胖者注意!千萬別輕忽「脂肪胰」,可能容易導致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胰臟癌有關
脂肪肝是吃出來的!天天炸物、飲料囤積脂肪,肝癌風險可能增加2倍
脂肪肝變肝癌只要3步驟!減肥節食反而讓脂肪肝惡化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