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臨到腎臟功能損壞、必須要洗腎的時候,許多人的心情除了低落,也會困惑「到底要選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雖然腹膜透析可以不用像血液透析一樣,每週要到醫院去躺一天、在自己家裡就可以做,但卻也有感染的風險。台灣腎臟學會理事長盧國城則建議,如果不是可以自理腹膜透析的患者,還是選擇血液透析比較好。
血液透析跟腹膜透析有什麼差?
血液透析也就是俗稱的「洗血」、「洗腎」,是利用血液透析的機器、人工腎臟,將病人血液中多餘的水分、代謝廢物移除;進行的時候,病人得先在身上放置動靜賣的瘻管,便於透析治療的時候扎針、導引血液進入機器中,再將乾淨的血送回體內。
但是血液透析每週必須到血液透析室進行3次療程,一次就是4~5小時,不但耗費時間、也影響正常的社交活動,而且2次的血液透析中間,因為身體會逐漸累積廢物,所以飲食、水分的攝取會有特別限制;透析完,也會因為全身的血液同時也移除了營養素,感到疲倦。
而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是透過腹膜透析機器或是自己執行的腹膜透析,利用滿布血管的腹膜過濾血液,因為腹膜是一層薄膜、又能有延展性,將透析液經由導管灌入肚子,可以過濾體內過多的水分、代謝廢物。
腹膜透析的好處是不用到血液透析室,只要自己在適當的地方進行就好,每次換透析液大約20~30分鐘,一天3~5次,時間比較短,身體累積的廢物也不會那麼多,病人不用特別限制飲食、水分,也可以上班上學等;但腹膜本來就不是用來做過濾的,所以不注意有可能會造成腹膜的感染。
為什麼台灣患者選擇腹膜透析的這麼少?
雖然台灣腎臟的透析技術是數一數二的,健保也提供2種不同的透析選擇給民眾,但根據衛福部資料,卻有9成的人選擇血液透析,只有1成的人選擇腹膜透析。盧國城說,其實就是因為台灣的醫療環境太好,病患又沒有經濟負擔,所以才會有比較多的腎友選擇血液透析。
「美國這麼幅員廣大的地方,開車到醫院都要幾小時,但是有92.7%的人都會選擇血液透析,日本更高,有96.6~96.7%的人選擇血液透析,他們跟台灣的共通點是,都是政府出錢來做腎臟透析。而香港有80%的人都做腹膜透析,是政府政策規定的,要患者們選擇需要負起自我責任、自我照顧的腹膜透析。」
盧國城說,香港政府原則上規定,如果要使用血液透析,一週只能2次,而一天的腹膜透析只能用3袋藥水,所以死亡率比台灣高許多;「不過腹膜透析跟血液透析比起來,2個的優缺點還是差不多,不過生活品質還是腹膜透析比較好一點。」
而腹膜透析「看起來是自由的,其實更需要對自己負責任的付出」,盧國城說,它是用高濃度的葡萄糖做液體交換,把腹膜當成透膜,讓身體中的體液流往葡萄糖液,達成毒素的清洗;但自己操作的時候,難免要耗費時間、精神,而且做不好的時候,醫師也會在每次回診再三要求「要加強自我照顧的能力」。
再來,如果自己不能自理,還要依靠家人,或是請看護,其實造成的社會成本更大,所以必須要慎重評估。盧國城說,全球使用腹膜透析的人,平均存活時間只有3.5年,但如果有接受過腹膜透析的照顧教育,存活的時間可以很長,「做了20年腹膜透析的也大有人在」,而且發生感染或其他狀況,還是可以回到血液透析,所以腹膜透析在未來或許可以是個好選擇。
到底應該怎麼選透析方式?
盧國城建議年輕、有工作、沒有糖尿病、女性進行腹膜透析,「我們有個口訣是『無糖小女子』,因為糖尿病患者不適合在腹膜使用高濃度葡萄糖,年紀輕的患者比較能夠自理,女性患者則因為體型較小,比較容易操作。」而50歲以下再使用腹膜透析的效果比較好,但他認為,其實有些人60歲還像40歲的身體,也有人40歲已經像70歲的身體,所以還是要經過醫師評估。
「血液透析可以躺在透析室的床上,不用花精神,可以看股票、看連續劇、打電動,甚至跟護理師聊天,對他們來說,這才是擁有社交活動、這才是最輕鬆的選擇。因為完全不用費神,但也容易喪失自我照護的能力。」盧國城說,如果醫師評估可以使用腹膜透析,其實應該要鼓勵,因為增強「自我照護」的醫病關係也是全球的趨勢。
延伸閱讀
腎臟疾病也可能遺傳! 2000個家族面臨洗腎,新治療讓他們重獲希望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