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張東晴罹「乳突癌」!甲狀腺癌病情走向好壞與年齡有關

在台灣本土影視作品中有出色表現的藝人張東晴,近期鮮少出現在螢光幕前,她才透露 3 年前健康檢查時,意外得知自己罹患「乳突癌」,後續做了甲狀腺全除手術、放射碘治療。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諶鴻遠理事長分析:「乳突癌是甲狀腺癌中分化良好,經治療長期的預後極佳,假設 30 歲女性確診十年存活率仍會超過 80 %。」

張東晴為專心治療,將所有工作暫停,但治療期間各種乳突癌出現相關症狀:包括入睡時盜汗、口乾舌燥、眼淚跟口水的分泌量都是之前的一半,讓她睡眠嚴重受到影響,好在經過調養身心狀況恢復極佳也重回螢光幕。

「乳突癌」是甲狀腺癌中最常見類別

事實上,乳突癌是甲狀腺癌分類中的一種,也是現今臨床上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別約佔 80 %,主要由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病變所導致,通常腫瘤生長緩慢,停留在局部數年,易導致患者輕忽。

許多 55 歲後才發現的患者,通常是在 30 歲已經罹患甲狀腺癌但並未發現,相隔數十年這時腫瘤通常較大、甚至轉移到肺臟、骨頭,自然預後病情較差。

唯一用年齡做期別區分的癌別

但乳突癌跟其他癌症類別最大的差異在於,年齡與疾病預後高度關聯性,諶鴻遠解釋:「甲狀腺癌是唯一一個癌症用年齡做期別的分線,主要是甲狀腺癌患者年齡一旦超過 55 歲以上,存活率就會明顯下降很多。」

一般的癌症分期主要考量在於腫瘤大小、淋巴有無侵犯、有無遠端轉移,並不會納入年齡考量,但對乳突癌年齡卻是醫師判別病情走向很重要因素,55 歲以前被診斷甲狀腺患者只有第一期、第二期。

諶鴻遠近一步說明:「甲狀腺患者若為 55 歲之後,他就會跟一般的癌症比較像,分期就會有所謂第一、二、三、四期,10 年存活率從第一期 90 %、第二期 80 %、第三期 70 幾%、第四期就突然掉到 30%。」

唯獨甲狀腺癌的復發率就不是受「年齡」的影響,主要是疾病複雜度,例如腫瘤已經轉移到淋巴,復發機率就相對高,或者腫瘤比較大復發風險高,甲狀腺癌轉移常見部位為「肺部」和「骨頭」,對於高風險復發的患者除了手術切除之外,醫師也會建議說是否搭配放射碘治療。

甲狀腺癌常見的治療方式

通常治療甲狀腺癌第一道關卡就是「手術」,可分為甲狀腺全切除、甲狀腺半切除,諶鴻遠坦言:「許多患者光全切除、半切除就會考慮很久,若全部切除就少了甲狀腺原有功能,留一半又讓復發風險上升,往往患者難以抉擇。」

而治療的第二關則為「放射碘治療」,藉由放射性碘所釋出之 β 粒子射線來殺死甲狀腺癌細胞,主要是患者腫瘤大於 2 公分以上,或是已有淋巴轉移無法單靠手術切除乾淨,這時後就會考慮進行放射碘治療。

第三關若放射碘治療久了腫瘤仍殺不死,考慮使用標靶藥物,諶鴻遠說:「標靶藥物分很多種,可根據甲狀腺癌異常基因去選標靶藥物,這類通常副作用少、效果好;若沒有進行基因檢測直接靠經驗投藥,這類標靶藥物毒性會比較高,等於有點像散彈槍。」

另外,近年來比較新穎用「射頻燒灼消融治療」,諶鴻遠認為:「使用射頻燒灼消融把腫瘤燒掉,但確實有可能癌細胞仍在附近,新的技術仍值得持續觀察。」

甲狀腺癌近年仍是逐年攀升趨勢,至今還沒有一個合理解釋,臨床的合理推測是因為環境化學物質變化有致癌因子存在,仍需要更多研究及資料來佐證。

諮詢專家: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諶鴻遠理事長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女星林欣霈罹甲狀腺癌!專家盤點甲狀腺癌高危險族群、症狀、診斷及治療方式
女性甲狀腺癌風險高 3 倍! 5 症狀易被忽略:常嗆到就要留意
自我檢查不輕忽!不只會大脖子、凸眼睛, 甲狀腺亢進還會有這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