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沉到底恐是「肉類」吃太多!大腸癌名醫教看健康的排便

大腸癌從民國 68 年後發生率節節攀升,如今已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不良的飲食生活」被認定是極大的危險因子,最常見膳食纖維攝取太少、吃太多肉類,但到底該怎麼知道自己膳食纖維吃得足夠?臺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坦言:「不妨觀察自己每天的排便,糞便排出來就『咚』沉進馬桶裡,就代表糞便密度太高、肉類攝取太多。」

一招檢測肉是否吃太多!

台灣人越來越愛吃肉?

過往大腸癌在亞洲、非洲低區罹患率低,但在研究發現當這些地區民眾移民到美國後,適應當地的飲食習慣下,同樣會產生偏高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代表美國人的生活型態中存在著某些危險因子,其中不良飲食習慣是被外界最高度公認最大問題。

而台灣近四十年來飲食習慣大幅改變,梁金銅從臨床上明顯感受到,台灣患者有肥胖問題變多、50 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一半有脂肪肝、三高。其中一個原因民眾也越來越習慣肉食文化,不論從燒烤、炸豬排、牛排店等均是以肉類為主餐廳越來越多。

為什麼紅肉會致癌?名醫從三大關鍵原因解惑

根據農委會統計調查,台灣人在 2017 年平均每人吃下 90.03 公斤的肉,成長超過三倍,這樣的數字遠高於中國 76 公斤、日本 67 公斤。但為什麼「紅肉」產生大腸癌風險比起「白肉」高?梁金銅解釋有三大原因:

一、紅肉脂肪多:紅肉有三到四成都是脂肪,民眾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很多脂肪,身體為了消化脂肪會促使膽汁大量分泌啟動乳化作用,這時膽酸同時也會刺激大腸粘膜,平添癌變風險。

二、烹調產生致癌物:紅肉含有大量鐵離子,經過燒烤容易產生自由基,如果又跟亞硝酸作用時就會產生致癌物。

三、製成加工食品:許多紅肉製成肉乾、火腿、香腸,加工處理的過程常常會與蛋白質中的胺基結合行程氮-亞硝基化合物,這便會造成身體的發炎導致癌症。

每天多吃 100 克紅肉罹癌風險提高 17%。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每天多吃 100 公克紅肉罹癌風險會提高 17%。因此,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要攝取 25 公克的膳食纖維,但統計下來一般民眾僅攝取 14 克,幾乎只有一半。

從「糞便」觀察膳食纖維吃的夠不夠

台灣在經濟起飛後飲食習慣大幅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也逐漸追上美國,民眾若有意識多選擇一些蔬果,但怎麼知道自己膳食纖維的量是否充足?梁金銅教不妨從觀察自己的糞便,正常的糞便密度應該接近 1 跟木頭相似,糞便在水面上會載浮載沉,代表膳食纖維攝取足夠;若糞便一排出來就「咚」掉到馬桶裡,就代表糞便密度太高、肉類攝取太多。

這樣的觀念早在十九世紀就受到關注,英籍醫師 Denis Parsons Burkitt 到非洲行醫,結果發現非洲土人很少大腸癌,反觀南非白人罹患大腸機率遠高於土人,實體考察發現是飲食習慣的差異,土人常以纖維菜根為主食,高纖具有抗氧化性,增加腸子蠕動減少食物分解毒素在腸子中停留的時間,並減少致癌物再吸收。

Burkitt 醫師留下一句名言:「糞便大條找小醫院;糞便小條找大醫院。」因為糞便會變細、變小通常是飲食精緻、肉類吃太多,從日常觀察糞便就是了解飲食習慣是否恰當很好的方式之一。

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

既然多吃菜、少吃肉,梁金銅最常被病人問另一個問題「吃全素能否預防大腸癌?」梁金銅回應:「其實在臨床上也仍有吃全素者罹患大腸癌的個案,主要原因全素者並非以新鮮蔬果為日常飲食,很多時候是吃加工塑料,且烹調方式也是高溫油炸,這樣的烹調也可能讓蔬果的抗氧化劑被破壞,目前並沒有研究證實吃全素可以預防大腸癌。」

最重要的是健康的生活型態仍是預防的重點原則,多選擇高纖澱粉:地瓜、燕麥、南瓜、薏仁;高纖蔬菜:菇類、牛蒡、秋葵、香菇;高纖水果:芭樂、水梨、番茄、奇異果等,選擇健康飲食是民眾都可以日常生活做的。

諮詢專家:臺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影、賴欣平

延伸閱讀
右側大腸癌VS左側大腸癌大不同!腫瘤長哪裡症狀也有差
預防大腸癌飲食法,兩樣東西要少吃!
李坤城大腸癌逝 / 大腸癌預防從飲食做起!「彩虹飲食法」助防癌、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