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比大腸癌更困擾!切除「直腸」一定得裝人工肛門嗎?

大腸癌一直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平均發生年齡是 68 歲,大腸癌患者當中有三分之一屬於「直腸癌」,直腸主要是連接於乙狀結腸和肛門間的一小段腸道,當直腸出現腫瘤,有時為了讓腫瘤切除乾淨必須連肛門一起切除,但需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並不多大約佔 8 %。

寧可得大腸癌不要得直腸癌?術後生活差異大

大腸癌治療不斷進步,雖然發生率高,但也是現存病例數最多的癌症,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在臨床長達三十年經驗,經手至少六千例的大腸癌手術,他表示:「第一期病人求診病人只有15%,很多來是有症狀才找醫師看,最多患者落在 2-3 期,也有 25% 患者是等到出現轉移才求診。」

但不論哪個期別依據患者腫瘤的特性,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式,但若是被診斷為直腸癌的患者,比起一般的大腸癌癌患,需要面對更多抉擇與挑戰。

梁金銅解釋:「為什麼寧可得大腸癌不要得直腸癌,主要大腸功能是吸收水分、維他命,切除右邊大腸癌或乙狀結腸,基本上術後對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若是直腸切除就會有後遺症,甚至需要思考是否需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

什麼直腸癌患者得裝人工肛門?

一般民眾聽到人工肛門都會很害怕,但其實外界對於人工肛門仍有許多誤解,人工肛門學理上稱之為「造口」,外科醫師在患者腹部表面開了一個人工造口,將肚子裡的腸環拉出體表,再將腸內的內容物引流到塑膠內袋中,而人工肛門又可再分為「暫時性造口」或是「永久性造口」。

統計下來,台灣其實約有五萬名患者是帶有人工肛門,他們只是身上多了一個排便袋子,外觀上與正常人都相同,其實仍能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難道所有直腸癌的患者都可能面臨得進行人工肛門嗎?梁金銅回應:「過往的教科書認為,男生骨盆較短,當直腸癌如果在肛門口以上、8 公分以下的範圍就得需要永久性的肛門;女性則是6公分以下的範圍也需要永久性的肛門。」

但現在微創手術的進步之下,梁金銅強調:「利用科技輔助下,患者骨盆死角現在看的很清楚,所以肛門保留率增加,即使腫瘤很接近肛門口,還是可以接起來,不需要做人工造口。」有時考量腫瘤若太靠近肛門口會切除的不乾淨,醫師也會建議化學性治療、放射治療後,等腫瘤縮小再進行切除。

至於暫時性的人工肛門,通常都是因為大腸直腸癌拖太久導致腸阻塞,必須急診手術進行暫時性的造口,等三個月病人危險期過後,再做人工肛門的關閉手術使病人再度從肛門排便。

低位直腸癌=人工肛門?

「肛門保留術」影響排便習慣

而若沒有選擇人工肛門的民眾,進行肛門保留術,雖然能透過正常肛門排便,但因為直腸切除後,因為糞便沒辦法儲藏,會讓患者頻頻上廁所,產生一連串排便機能失調的症狀,讓生活品質受到極大影響。

梁金銅說:「這些影響病人術後的生活品質症狀包括,排便次數急速增加,甚至有可能每天排便 20 次以上,或是排便急促,在前往廁所的過程中糞便就出來了,肛門失禁、解便不乾淨等表現。」有些病人因此開始不敢參加社交活動、長途旅行、怕自己找不到廁所,反而讓生活品質變更差。

過往研究曾比較,直腸癌患者選擇做人工肛門,與保留起肛門頻繁跑廁所,哪一個生活品質比較好?梁金銅坦言:「研究看起來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人工肛門雖然有個便袋需要每天清理,進行肛門保留術頻跑廁所反而哪裡都不能去,比起來永久性肛門的患者反而日常生活限制少。」

那到底該不該做人工肛門?梁金銅最後建議:「若本身是一個健康積極的病人,可以應付重新接合結腸與肛門產生的諸多問題,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而真正很低位的直腸癌、或者患者年紀大,其實也不需要勉強做肛門保留手術。」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影、賴欣平

延伸閱讀
糞便沉到底恐是「肉類」吃太多!大腸癌名醫教看健康的排便
糞便帶血不一定是痔瘡!臺大名醫梁金銅解析腸癌風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