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肝癌復發病逝!肝癌復發轉移有哪些症狀?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因肝癌復發,在今(15日)凌晨不敵病魔逝世,享壽 83 歲,對政壇上是一大震撼消息。事實上,肝癌一直是影響國人的重大疾病,且相較於其他癌別,確實更容易復發,影響的因素包含肝腫瘤分佈、大小、是否移除慢性肝炎等原因。

慢性肝炎不容輕忽!每年新增一萬例肝癌病友

施明德早在 2006 年時就發現肝臟有腫瘤,當時手術切除,只是這幾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去年底就發現肝癌復發,復發後身體也出現併發症像是肺水腫、洗腎等,經過多日的治療下,臺北榮總在今早證實施明德於 1 月 15 日凌晨病逝。

肝癌對民眾並不陌生,台灣每年有一萬人新確診肝癌病友,且最讓人擔憂的是,肝癌死亡率更長年佔據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且有年輕化趨勢,尤其是經常性飲酒的民眾,更可能增加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發生機率。

台北榮民總醫學腫瘤醫學部陳三奇醫師說明:「B、C 型肝炎病毒與酒精等重要風險因子引發肝癌前,往往會先有一段慢性肝炎期間,經過數次肝炎發作後,使肝臟纖維化形成肝硬化,再慢慢形成癌症,但由於肝臟沒有痛覺神經,因此多數患者都未曾發覺,直到有感時卻已經無力回天。」

肝癌為什麼高復發?定期追蹤是關鍵

肝癌依據不同期別,若腫瘤切除後其第一年復發率介於 20 %至 64 %,第三年復發率介於 40 %至 70 %,通常治療後存活 10 年以上未復發者,約在一成以下,但病友仍不要過於灰心,根據《 BC 肝衛教_肝癌病友手冊》指出,肝癌復發的機率及狀況還是因人而異, 目前並無法事先預估,最重要的就是定期追蹤檢查。

肝癌具有再發的特性,肝臟治療後若再長出腫瘤,有時是原來的腫瘤轉移過去的,有的是其他細胞再長出來的,很難判定。 通常簡單的區別方式在於,如果原來的腫瘤很小,治療後再發的腫瘤通常不是原來腫瘤轉移的,而是別的肝細胞另外長出來的。

但如果治療前「腫瘤靠近」或侵犯「門靜脈」,癌細胞極可能在治療前就經由其他管道,已經蔓延到肝內其他各處,形成肝內轉移。

  • 肝內轉移:肝癌細胞可能經由肝內血管跑到肝臟內的其他部位。 
  • 肝外轉移:也可能經由血液或淋巴跑到身體其他器官,最容易發生在肺臟、骨頭、腎上腺及淋巴結等,少數患者會轉移到腦部; 曾發生肝癌破裂者,癌細胞較容易發生腹腔內轉移。

肝癌轉移不一定有症狀!依據轉移部位有差異

當出現肝癌轉移時也不一定會有相關症狀出現,即使出現某些症狀,也常因為跟其他疾病症狀相似而被誤判或忽略,肝癌轉移的症狀通常依轉移的部位而定。

  • 轉移到肺臟:可能出現咳嗽、喘等症狀。 
  • 轉移到骨頭:大多會疼痛。 
  • 轉移到淋巴結:壓迫到神經,會引起疼痛;壓迫到十二指腸則會引發出血。 
  • 轉移到腦部:則視病灶在腦部的位置不同,可能出現頭痛、出血、甚至神智不清等症狀。

以目前的技術而言,是否已有少許肝癌細胞轉移出去,很難診斷,已成形的轉移肝癌,若其直徑在一公分以下,影像檢查不易覺察。但一公分以上者則通常可在影像檢查中被發現,肝癌治療後如果再發生復發,治療的選擇與一般的肝癌治療相同,都要針對病情及病人身體狀況作詳細的評估。   

如果發生肝外轉移,治療上更是與身體狀況有很大的關係,身體狀況好,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法相對較多。如果肝外轉移的腫瘤數不多、位置良好,手術切除仍是最好的方法;但肝外轉移常見是多發性的,往往不適合開刀切除,需改用藥物或其他療法。

不論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肝癌治療後需要定期追蹤檢查相當重要,不論是靠抽血檢查、超音波檢查,更重要病友也要對自身健康狀況保持警覺性,萬一發現有復發或轉移的徵兆,儘早諮詢醫師,才能及早治療。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參考資料:《BC肝衛教_肝癌病友手冊》

延伸閱讀
施明德肝癌病逝!醫警示:這器官初期無症狀,早期發現靠這 3 招
新型多針電燒手術把腫瘤鎖住 撐過8年,肝癌復發率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