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地雷恐造成「脂肪肝」!40%有機會變「肝纖維化」

「肝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一句朗朗上口的廣告台詞,民眾除了熟知肝炎肝癌肝硬化,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脂肪肝」,大多數脂肪肝患者都不會有任何不適感!肝膽腸胃科醫師提醒:「台灣瘦子脂肪肝其實滿多,要更留意是不是身體代謝上出了問題。」

「代謝性脂肪肝」患者變多!近年盛行率提升

過往總是將「脂肪肝」一分為二,「酒精性脂肪肝」以及「非酒精脂肪肝」,但臨床醫師觀察下發現,現代人反而越來越多「代謝性脂肪肝」,臺北榮民總醫院肝膽腸胃科黃惠君醫師坦言:「代謝性因素出現的影響遠遠超過酒精,若患者同時符合『代謝性』又是『酒精性』,未來走入肝硬化、肝癌風險更大。」

千萬別小看脂肪肝對國人的威脅,根據 2016 年研究統計,全球非酒精性脂肪肝盛行率平均為 25.24%,2019 年更一路上升到 32.4%,但正因為多數脂肪肝患者無自覺,許多研究在流行病學的統計上,盛行率的數值略上略有分歧。

黃惠君醫師提醒:「有一份 2016 年全球性研究顯示,有 40% 脂肪肝會演變成肝纖維化,而肝纖維化就是肝硬化的前一步。另外也有中國研究指出,在亞洲有 40% 的人,因為未積極控制、改善脂肪肝,3 年內又有 25% 人造成肝發炎,又有相當比例造成肝纖維化,最終變成肝硬化。」

中年是脂肪肝高盛行年齡!飲食出問題是關鍵

亞洲國家脂肪肝盛行率差異,中國落在 15-40 %、日本為 25-30 %、南韓為 27 %、香港 28 %、印度 30 %,台灣盛行率調查則落在 12%-33%,雖然在亞洲中不是特別高,但 2008 年有篇值得關注的研究,若只對進行健康檢查成年人調查,脂肪肝發生率為 51.8%。

從研究中發現,值得提醒 50 歲的中年是脂肪肝高盛行的年齡層,除了與代謝能力下降、肥胖狀況也比較變多以外,Heho 健康營養師劉思妤也提醒:「脂肪肝還是與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台灣人通常愛吃澱粉、愛吃甜點、愛喝手搖飲,上班族隨便買一個麵包當早餐,中午趕開會買御飯糰、三明治、晚餐用泡麵打發,飲食型態以大量碳水化合物為主,長期下來會導致熱量攝取過高就造成三酸甘油脂,堆積在肝臟脂肪裡面變成脂肪肝。」

BMI 低於 18 也可能有脂肪肝!小心代謝有異常

尤其民眾要有觀念,脂肪肝不是胖子的權利,即便是瘦的人、外表正常的人、BMI 正常也都會出現脂肪肝問題。劉思妤分享自己以前也曾有輕度脂肪肝,主要就是飲食型態不佳又沒有運動,早餐喜歡吃火腿蛋餅配薯餅、加上奶精奶茶,高油、高熱量、高糖的飲食加劇肝臟脂肪的形成。

黃惠君分享臨床經驗,「碰過 BMI 低於 18 的患者也有脂肪肝,這麼瘦的患者有脂肪肝更會擔心是否代謝出現異常。另外民眾常覺得都是吃太多肉類、油脂導致脂肪肝,事實上像吃素出家人也有脂肪肝。」特別是有以下三大地雷要注意:

地雷ㄧ:碳水化合物

飲食上不是過油的食物造成脂肪肝,而是過多「碳水化合物」,一般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佔總熱量  50% 剛剛好,營養師建議三餐的澱粉來源不要選擇精緻的澱粉主食,例如大腸麵線有勾芡、愛吃也要把頻率將低,可以多選擇原形食物:藜麥、燕麥、玉米、糙米、地瓜、南瓜等,複合型的碳水化合物裡面膳食纖維含量多,比較有飽足感。

良好的原形食物不僅減重可以促進瘦身之外,膳食纖維還有很重要的功能,吃到腸道後他會被腸道菌發酵為短鍊脂肪酸,像是乙酸、丙酸、丁酸,有機會降低肝臟脂肪變性的機會。

地雷二:果糖

民眾顧及碳水化合物以外,果糖也是影響一大關鍵,黃惠君說:「過往從動物研究上發現,如果給動物餵食含高果糖液體,小鼠很快就出現脂肪肝。」主要是精製糖與高果糖將會促進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並阻止 β- 脂肪酸氧化,進而產生脂肪肝。

且如今市售飲料大多數都是含有果糖,不管是鋁箔包、手搖飲皆是如此,劉思妤提醒:「偏偏果糖是需要經由肝臟去代謝,一旦量超過就會變成三酸甘油脂,堆積在肝臟細胞裡面跑不出來,造成脂肪肝,天天喝飲料比較有可能身材變胖,又增加胰島素阻抗。」

地雷三:酒精

另外,最需要留意的就是酒精,有喝酒的人出現脂肪肝的風險一定比較高!酒精是乙醇經過肝臟酵素代謝會產生乙醛,乙醛本身是有毒的物質,它會造成肝細胞壞死、纖維化,乙醛又再會轉化成乙酸,產生物質去干擾細胞代謝,導致脂肪更難化解掉。

不論是黃惠君醫師、劉思妤營養師雖然過往都曾經有被診斷輕度脂肪肝,但經由飲食調整、運動配合下與脂肪肝說再見,黃惠君強調:「運動可以提升代謝率,若民眾平常有喝酒習慣、缺乏運動,加上有三高、腹部肥胖者儘早評估,可從腹部超音波進行初步診斷,影像學上來看,越白的話脂肪肝越重!」

諮詢專家:臺北榮民總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黃惠君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

延伸閱讀
脂肪肝怎麼消除? 6 種食物降低堆積脂肪 做3件事逆轉脂肪肝
脂肪肝是吃出來的!天天炸物、飲料囤積脂肪,肝癌風險可能增加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