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胃部就不該吃酸性食物?告訴你5大護胃的錯誤觀念

照片檔 ID:654036288

胃部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人類吃進口腔的食物,經過食道進入胃裡時,就靠胃液搭配胃部的蠕動,混合攪拌磨碎成食糜後,再經幽門推送進入小腸進行吸收,因此,胃部是否健康,攸關人體機能運作的好壞,所以更突顯出保護胃部的重要性。今天是「世界胃腸健康日」,就讓大家來了解保護胃部的5個是似而非的錯誤觀念。

保護胃部的5個錯誤觀念

一、長期吃胃藥可以養胃:
很多人想靠著吃胃藥來強化胃部功能,保護胃部健康,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長期服用胃藥,未必能讓胃部疾病變少,卻連帶可能會連帶引發其他疾病。

胃部裡胃酸的主要作用是分解人們吃下去的食物,以便身體消化吸收,此外,胃酸的強酸環境,也能殺死大部份吃進人體的細菌,減少腸胃道感染。而長期服用
胃藥會造成胃酸不足,使得消化功能受到影響,一旦消化不良,營養就難以吸收,讓身體卻處於營養不足的「隱性饑餓」狀態,導致失眠、貧血、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發生。

此外,因為進入胃部的食物無法徹底分解,進入小腸的大分子結構會刺激腸道發炎,還會形成腸漏症,進一步造成各種過敏症狀。而沒被殺死的細菌也造成消化道感染,並引發免疫系統反應。

二、吃各種藥都要配胃藥保護胃部:
一般人有個觀念,認為吃藥會傷胃,所以在服用各種藥物時都喜歡配顆胃藥,以為可以保護胃部,但這也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大部份藥品是不傷胃的,與制酸劑類的胃藥一起服用,反而會降低某些藥物的藥效。

像是胃乳、胃散等制酸劑與其藥物一起服用,很容易出現藥物交互作用,例如阿斯匹靈囊內裝的不是粉狀,而是小顆粒狀,顆粒外層用膠囊包裹,為的就是要避免讓藥粒不要在胃中被分解,而是等進入小腸後再分解吸收的保護膜。如果跟著胃藥一起吃,讓胃部變成鹼性環境,就會使藥粒提前在胃內分解,對胃造成傷害。

原則上,只有像是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NSAIDs)、關節炎治療劑、類固醇或鐵劑等藥物容易傷害胃腸黏膜、刺激胃酸過多,才可能需要搭配胃藥一起服用。

三、保護胃部就別碰酸性食物:
先要澄清一下,所謂酸性食物,並不是以味覺來判定,而是必須符合一定的酸鹼值,酸性食物的PH值必須小於7,有些食物嚐起來酸酸的,但PH值不一定小於7,例如檸檬嚐起來很酸,卻是屬於鹼性食物,反倒是如五榖雜糧、蛋豆魚肉類等,都屬於酸性的食物,其中肉類含硫酸根多,而五榖類則是含磷酸根多,例如白米、麵條與饅頭等。

大多數的肉類、以及五穀雜糧則為酸性食物。

其實,食物本身的酸或鹼性,與保護胃部並沒有太大關聯,反而應少吃容易增強胃酸分泌的食物,例如甜食、咖啡、茶、酒、糯米之類的食物,才能避免胃食道逆流,所以想靠不碰酸性食物來保護胃部,也是不必要的錯誤觀念。

四、長期喝粥可以養胃:
很多人碰到胃腸不適的時候,直覺的就會調整飲食,改吃清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喝粥吃稀飯,粥裡面主要是糊化的澱粉,蛋白質含量低,也幾乎沒有脂肪,越是軟爛的白粥,越是好消化,看來似乎是保護胃部的好方法,但其實卻不盡如此。

如果是發生急性腸胃炎,吃清淡的粥或許可以緩和胃部吸收的壓力;但如果是胃潰瘍的話,本來胃酸就過多,再吃熟米所煮成的稀飯,反而更容易刺激胃酸分泌,造成反效果,不利胃黏膜的修復。

此外,對於健康人來說,如果長期只喝粥當主食,由於粥內含有的水分較多,容易導致胃酸被稀釋,如果胃酸濃度不夠,無法參與食物的正常消化,反而會讓胃部的消化功能減弱,因此胃部也會受損。

五、少量多餐可以減輕胃部負擔:
很多人認為用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可以減緩胃部的消化負擔,進而保養胃部,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觀念。在醫學上,「少量多餐」是治療用的飲食方式,剛接受完腸道手術或發生急性消化性潰瘍出血等疾病,少量多餐是病患在回復正常飲食前的過度飲食方式。

這樣的飲食方式容易導致體內胰島素波動過大,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就不適於這種方式。此外,只要胃部有食物就會分泌胃酸,因此「少量多餐」反而是不斷在刺激胃酸分泌,反而增加了胃部的負擔,讓胃酸無法跟食物保持平衡的關係。

延伸閱讀:

一直消化不良鬧肚子  教你5招飲食妙方緩解胃腸不適

經常胃痛卻不是消化不良  原來是化痰藥惹的禍

最近老是打嗝、火燒心 想做胃部健康檢查 你有這7種選擇

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