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壽命80歲卻有10年躺床上 想健康老去每年該做這項檢查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但是壽命變長,健康的餘命卻沒有跟著增加,不少人生命最後的日子是躺在病床上度過的。而其中最會導致「臥床」的,不是癌症、不是慢性病,而是容易被年輕人忽略的骨質疏鬆跟肌少症,也因為從年輕時就沒有這樣的概念,老的時候也不知道應該怎麼保健骨頭,直到骨折才發現骨質疏鬆已經非常嚴重。

骨質疏鬆只要補鈣?

很多人對於「骨質疏鬆」的印象,都還停留在補鈣就好、補鈣可以預防。其實補鈣,只是提供身體很多製造骨頭的材料,延緩骨質疏鬆的時間,但製造骨頭還需要有「造骨細胞」,這就不是靠補鈣可以補足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說,中年以後,骨質平均每年會減少0.3~0.5%,除了補鈣,還需要運動。

因為負重運動可以強化肌肉,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同時讓身體製造造骨細胞,幫助骨質的生成,而這是光吃鈣沒辦法補起來的,也是很多人會忽略的部分。但如果沒有養成運動的習慣,等到老了、骨質真的疏鬆而且肌肉流失的時候,要去做那些運動也非常困難,變成惡性循環。

骨質疏鬆只要不跌倒就好了?

前面講的是還算積極的一派,還會願意補鈣來預防骨質疏鬆。但很多人會認為即使自己骨質疏鬆也沒關係,覺得「反正我也不出門」,或是「反正只要不跌倒就好了」,傅紹懷說,真的別小看骨質疏鬆,嚴重的骨鬆,是連睡覺翻身都會骨折的,然後覺得自己整天這邊痛、那邊痛,其實骨頭早就斷掉。

「我們曾治療過一名82歲的阿嬤,她住在養護中心,因為長期臥床、根本不會跌倒,大家也就沒有想到她的骨質疏鬆問題。直到有一天,她一直跟醫護人員說『腿好痛好痛』,送到這邊來才發現腿骨已骨折,骨質密度是-5.8,幾乎沒剩下多少了,難怪連睡覺翻身都可能造成骨折。」傅紹懷說。

雖然這位阿嬤本身就是長期臥床的人,但傅紹懷說,骨折不是都像我們想像、是骨頭「啪」一聲斷掉,會突出來的那種;也有可能只是壓到斷掉、碎裂,但因為骨質很稀疏,就像脆笛酥折斷之後的感覺,但不管是哪一種骨折,只要發生,就會影響行動力、支撐力,常常容易感到疼痛、影響行動,最後乾脆躺在床上不動,讓骨質流失更快、更容易骨折,2成的患者在髖骨骨折臥床後,1年內就死亡,最後的生命就在床上結束。

骨質疏鬆該這樣預防

除了吃鈣質之外,其實建議要「定期追蹤骨質」,才能知道自己現在的骨質狀況,適時的調整自己的飲食、運動習慣,所以從35歲之後,每隔3年做一次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test, BMD)的檢查,是最恰當的。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吳宗樵說,骨質疏鬆的檢查方式有3種,包括線上骨折風險評估工具(請按此)能初估未來10年的骨折機率,也可以利用足跟定量超音波儀器初步篩檢骨質密度,這則是簡單健檢最常用的工具;但最準確的,一定要選擇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腰椎及髖骨這兩個危險區,而費用大約800元左右,並不貴,建議大家一定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才能健康到老。

延伸閱讀

肌肉流失越快死越快!運動科學教授:肌少症要這樣吃、這樣動
老人家蛋白質吃不夠 避免肌少症 高齡權威陳亮恭教你這樣吃
50%的人有骨質疏鬆!35歲健檢時可以加測一個骨密度標準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