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飲食習慣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這種胃腸道疾病,是已開發國家的最普遍腸胃道文明病,門診病人數僅次於感冒。但現在醫生指出,有30%的胃食道逆流患者的藥是「白吃了」!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表示,正常狀況下,食物通過食道到胃部,而胃部的東西逆流上去便會造成食道的侵蝕,也就是所謂的「胃食道逆流」。根據最新研究,會逆流上來的不單只有胃酸,消化酵素和膽汁也會造成侵蝕和症狀,倘若對胃食道逆流不予理會,而食道經過反覆的侵蝕後,有可能演變成早期食道癌前病變,俗稱的「巴瑞特食道症」。
大部分的病人服用胃藥,並調整作息後就能得到改善;但在台灣有將近30%的胃食道逆流患者,長期服用胃藥卻是白忙一場,不但辛苦也要承擔長期用藥的副作用,即便照胃鏡顯示已經改善,症狀仍然無法獲得緩解。
30%患者本身有「功能性問題」!需要的不只是胃鏡
黃天佑說,這30%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本身有「功能性」問題。所謂功能性問題,是指本身並沒有明顯的胃酸逆流問題,反而是出現食道蠕動過慢、食道收縮不正確,甚至逆流上來的不是胃酸,而是鹼性的膽汁。這個時候,吃胃藥只能部分解決不適感,但並不是長久之計。
「通常如果吃藥沒改善症狀的人,第2個月就可以嘗試做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試;如果是部分改善,通常會拉長到第2次胃鏡,也就是第4到8個月的時候再來做檢查。」黃天佑表示。
他指出,大約有30%病人是單純的功能性問題、30%是單純胃酸問題、剩下的則是兩項都有問題。因此,若是病情沒有改善,透過進一步檢查,大約可以找出70%患者的病症。
食道的蠕動速度跟酸鹼度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要有效治療「胃食道逆流」,必須釐清病人是否有功能性問題,才能對症治療。吃藥卻沒效果的民眾,在門診進行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試、酸鹼度測試,透過檢查,可以找出有功能性問題的胃食道逆流患者。
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檢查
這種檢查是將一支軟式導管經由鼻孔進入食道及胃內放置,透過食道功能蠕動壓力測式,來評估胃食道逆流是不是因為食道功能性問題所引起,例如賁門括約肌鬆弛導致胃酸逆流。
食道胃酸鹼度檢查
黃天佑表示,若透過食道功能蠕動檢查後,確認你食道蠕動功能是正常的,但是還是常常胃食道逆流,這類民眾就會建議來安排食道胃酸鹼度檢查。
這種檢查工具主要讓醫師了解胃食道逆流的型態,醫師可以透過檢查時間來了解究竟逆流了幾次、有幾次酸性逆流、姿勢改變時會不會引發逆流(例如睡覺)、你的症狀跟逆流是否相關,可以透過機器檢測和你的生活紀錄本,來了解食道逆流的狀況,醫師再根據這些紀錄,可以更客觀的去診斷,並給予臨床建議。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